這是一本薄薄的書,我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兩天時間讀完了它。讓我驚訝的是,在這本書里,作者講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有傳統(tǒng)家庭教育對人的性格的影響,而且有文化差異對人的思考方式的影響,甚至是一個人的情緒它的來源都是日積月累的,可以說這是一部心理學的著作,因為它教導你怎樣挖掘自己的內心;也可以說這是一部中西文化差異的著作,因為在這本書里,中國人和西方人之間的思考差異顯而易見;更可以說這是一部哲學著作,因為在這本書里,作者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看開”,但是不要“看破”。
曾仕強教授是一位學貫中西,致力于傳播中華文化的知識分子,在他的著作中,把人性的那一點曲曲折折解析的清清楚楚,許多時候你都會拍案驚奇,這真的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所以如果可以,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你可以抽出時間來讀讀它,或許你生活中的迷霧重重就會柳暗花明。
第一章 中國人為什么愛生氣
在第一章中,曾仕強教授就明確指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愛生氣的人,讀到這里呢,我就為自己的壞脾氣找到了根基,身為中國人我當然也是最愛生氣的,所以這一切也是正常的。中國人為什么最愛生氣呢?因為中國人疑心重,中國人警覺性高。其它國家的人看到的事實就是真相,中國人不是,中國人認為眼睛看到的事物往往會欺騙自己,所以他們要不斷尋找證據,直到他相信確實是這樣。
中國人能屈能伸,所以中國人的情緒起伏非常大。當一個中國人處在弱勢的時候,他往往是非常忍耐,唯唯諾諾,但當情況發(fā)生改變的時候,他一下子又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物。而西方人做事情往往都是按照規(guī)矩行事,中國人不是,他有了一定的資本,他就會耍大牌。
中國人總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公平。什么是“公平”?西方人的公平是大家都一樣,中國人的公平是“我特殊”。曾仕強教授說過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例子,一個職員,老板獎勵他三千元,他頂多高興一分鐘,一分鐘之后他就會去了解別人有沒有收到獎勵,如果別人都收到了三千元,他下一秒鐘就是悶悶不樂,搞了半天別人和我都一樣,這公平嗎?我干了那么多活!他的快樂已經蕩然無存,開始生悶氣。
中國人自尊心很強,人是應該有自尊心的,但是過分的自尊心反而會成為一個人的弱點。他們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被別人輕視,所以有什么困難他們也會憋在心里不說出來。其實這有點像討好型人格,覺得自己的言行如果給別人增加了難題,讓別人不高興就是自己的過錯。
中國人喜歡自作主張。比如草地上有一塊警示牌:不要從此經過。西方人往往會非常習慣地遵守,但是中國人不是,中國人看見這個就會氣急敗壞地發(fā)脾氣,然后想為什么不讓我走,我就看到有人走過,所以他也就從此經過,所以中國人是很難管理的。
中國人生氣時不講理。你看到一個人平時很講理,突然他變得非常不講理,那肯定是他正在生氣。中國人往往會說“你把我氣成這個樣子,我還講理?!”
而對于這一切,作者說這是一種文化體現(xiàn),沒有優(yōu)劣之分。
第二章 自己是情緒負債的制造者
在這一章,作者從一個人的原始家庭教育入手,分析為什么一個人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教會大家改變自己,輕松生活。
這一章的關鍵詞是情緒負債。曾仕強教授說,一個小孩出生的時候,他哭沒有人會說他,但是當他慢慢長大,一兩歲的時候還大哭,大人往往就不讓他哭,這樣小孩就會產生一種情緒負債,認為哭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可能有些家長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小孩非常有繪畫天賦,他沒有進行學習,他畫出來的東西非常有創(chuàng)造力,但是送去繪畫學校之后,老師要求他只能這樣畫不能那樣畫,這個時候孩子的思想就會被禁錮,進而產生情緒負債。
情緒負債讓一個人不得不壓抑自己,偽裝自己,但是作者也說了,情緒負債也可以造就人自己,就看你自己怎么面對這件事情。
而情緒負債往往在三種性格中很常見,一種叫做依賴性性格,一種叫做控制性性格,一種叫做競爭性性格。
作者在這一章著重講了幾種毒性教條會加重人的情緒負債,比如家庭里面的不讓小孩哭,學校里面的給學生成績排名,社會上的,大家過分重視外表,認為勝者優(yōu)敗者劣,還有心理上的毒教條,比如攀比,而這些毒性教條就是情緒負債,當一個人放棄這些毒性教條時,他就會感到輕松愉悅。
我們要掙脫情緒負債的枷鎖,就要有理想,要改變自己。
怎樣改變自己呢?在第三章到第六章,作者都在教會我們這種改變。
一方面是要用理智來指導自己的情緒。大家都有過生氣發(fā)脾氣的時候,但是大家也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真相,那就是生氣時做的許多沖動的行為,比如罵人,比如摔東西,這些行為帶來的結果往往使當事人后悔,因為一個人肯定要為自己的生氣行為買單,而這種事后的修復是非常耗費精力的,所以當人們了解的生氣發(fā)脾氣的真相,人們就會理智很多,就會拿起杯子輕輕喝一口水,而不是把它丟出去。
另一方面,一個人應該堅信自己是情緒的主宰,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這樣才會進一步改善自己、改變情緒。而在這里面,作者講到,人們之所以有那么多得情緒,往往是因為要求了太多“一定”,我一定要演講成功,我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我一定要嫁一個有錢人……還有就是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挫折,認為自己的生活怎么有那么多的煩心事。而這一切最靠譜的做法就是改變自己,反求諸己,培養(yǎng)合理的思考能力,用開放的心態(tài)來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接納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取代的,接受人只要活著就是不平等的,不去計較世俗的評論,無條件地快樂,感謝賜予你逆境的眾生,看開不看破,春天已來,萬事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