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眼界#
紫禁城全貌
紫禁城是至今為止 保存完整,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十個皇帝,即491年中先后在這里發(fā)號施令。首先,為什么叫紫禁城?不叫其他顏色?按照古代對太空星球的認識和幻想,認為紫微星(北極星)位于中天,眾星環(huán)繞,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所居,稱紫宮,援其紫薇正中之義,來象征帝皇居所,而且為了保證皇宮的私密性,皇帝安排了大量的侍衛(wèi),想想當(dāng)時皇家也不是尋常百姓能去探尋的,所以就叫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cè)的名義奪走了侄子朱允文的位置,朱棣是在建文四年即1402年即位,并改年號為永樂。于永樂四年即1406年下詔遷都北京,次年五月開始找工匠修建宮殿。
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宮殿是在元大都的基址上修建的,怎么修能修出不一樣的皇城。規(guī)劃師們他們不僅要掌握元大都的基本情況,還要了解地上建筑,水系的來龍去脈以及暗溝的排水高程和坡度,才能充分利用原有遺物,而且帝王都講究風(fēng)水,這城里沒有水的問題如何解決?引水。將太液池中的水從城池的西北隅引入,向南回繞,人工開鑿了一條金水河。
紫禁城清水河
第一個問題在哪修基本解決了,那怎么修?怎么能體現(xiàn)我雄偉的氣勢?這里按照“州橋南北是天街“的布局,將京城的南面整個往外擴!到現(xiàn)在正陽門的位置,使得正陽門到紫禁城之間形成一條筆直漫長的中軸線。從正陽門,經(jīng)過大清門,外金水河,承天門(就是天安門)及端門,才能看到紫禁城大門,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不就增加了我們紫禁城的莊嚴氣勢了。同時,我們光有前門臉不行,兩邊的建筑也要安排起來,在承天門兩側(cè)先安排上千步廊和衙署,再把左祖右社的太廟和社稷壇支棱起來,豐富建筑維度,這樣皇帝也不用跑那么遠去祭祀,想辦的的事情也能及時辦理。
紫禁城宮殿總平面示意圖
肯定是不能按照元朝布局修建,那多沒意思。后宮佳麗們還有太后離得太遠都異地了見面也不方便,各位拿到的體驗卡也不能住太遠啊,別說侍寢了,皇帝長什么樣都能忘了,所以就要所有女眷住在后宮里,不是說這五行缺水嘛,周圍挖出52米寬的護城河,挖出來的土都挪到宮后的御苑去,堆成49米高的萬歲山。這有山有水的,這紫禁城依山傍水的風(fēng)水格局就形成了。到了清乾隆年間,乾隆覺得這萬歲山太禿了,那乾隆追求的是什么,漂亮!下令在五峰之上建起五座玲瓏秀麗的亭子,想想沒事在萬春亭上眺望,就能看到琉璃瓦金光閃閃的紫禁城。
本文來源:基于網(wǎng)上資料與于倬云先生主編的《紫禁城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