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國家太大,對孝的理解是:五花八門,沒有統(tǒng)一的認(rèn)識。
比如:山東濟(jì)寧孔孟之鄉(xiāng),那一代地區(qū),受孔子封建思想的影響比較深,他們對老人過世守孝,很有講究,他們認(rèn)為把錢花在,大興大辦葬禮上,請人吹拉彈唱,唱大戲守孝,才是對老人的最大孝敬。
再比如:我們山東威海地區(qū),與孔孟之孝敬老人的認(rèn)識,恰恰完全相反,我們認(rèn)為:老人活著的時候,順從老人,關(guān)心老人的生活,兒女把錢花在,保護(hù)老人身體健康上面,才是真心的守孝。
如果兒女在老人,活著的時候不盡孝,死后卻大興大辦葬禮,那是一種不孝,是虛榮心的表現(xiàn),是死人演給活人看的一場游戲,毫無實際意義,
總之,老人過世,在兒女們守孝不守孝的問題上,看似是一種風(fēng)俗習(xí)慣,實際上是封建社會舊文化,與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碰撞,是老百姓兩種世界觀認(rèn)識,對立統(tǒng)一的社會矛問題。
(原創(chuàng)于2022年2月8日)
各地風(fēng)俗不同,守孝的講究也不盡相同,分地域、分民族,可能都不會太一樣,這個可沒有什么標(biāo)準(zhǔn),要想做好做到位,只能是請教當(dāng)?shù)匾恍├先藗儯蛘邔iT辦理喪事的那些人,我們這里叫陰陽先生。
以山西這邊為例,大部分縣區(qū)都是在出殯前一晚,兒女們整夜守在靈棚下守孝,其他近親憑自愿,地下鋪上干草,人圍在棺材前跪著,累了的時候可坐一會。靈棚下的供桌上要擺放好祭品。
其實從親人過世起,守孝就已開始,只是沒有出殯前那晚一樣大家都一起出動。棺材在家里擺放的幾天,要點上蠟燭,上好香,棺材上面也擺放點東西,基本上是點心、糕餅類的祭品。親人或好友來祭奠時,可上一柱香,行個祭拜禮。家中兒女也要挨個守靈,看好燃著的香、蠟,不能使靈前燭火、香燃盡,及時續(xù)燃。
棺材從家里向外移時,也有講究,稱為移棚,有一大套比較繁瑣的禮儀,得請當(dāng)?shù)貙I(yè)的陰陽師來主持。生前好友、親戚、家中兒女都分別到靈棚下上供品,排隊行叩拜禮。還得上供菜品的那些廚師出個吉利錢。各類禮儀繁多,有些家主也不是太摸得清門道,還得請教陰陽先生。
漢族、回族、藏族等不同民族間,對于守孝都不盡相同。據(jù)說藏族人民是搞的天葬,具體是怎么個禮儀,只在書本上見過簡單的描述,不是十分的清楚。
各地現(xiàn)在都有白事理事會,里面懂行的人、講究的人很多,可以請教他們,去之前,備個煙酒類的東西,有個見面禮。有些地方過于繁瑣的禮儀,也可以和陰陽先生溝通,該省略的地方一定要略掉,不能機(jī)械地聽信他擺布,不然折騰到活人也受不了,講究到位即可。
只要心里有,何必做給他人看。改革的年代,只要心里念著不忘記,就是最大的孝!
可能是上上輩子傳下來的規(guī)矩,自己親人去世后都要守孝,不過我們這里不是親人的子女來守孝,而是找自己的生前好友和族人來守孝,擺一桌子酒菜,大家圍在一起,邊聊天,邊吸煙,吃吃喝喝一直到快天亮,然后就去休息,剩下的事情在交給別人來處理,我們這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不知道朋友們哪里是這樣嗎?歡迎大家關(guān)注留言討論!
去蘇北一個小城市參加過親人葬禮。
親人是在醫(yī)院搶救時去世的,當(dāng)天裝在冰棺里,拉回家,擺放設(shè)靈堂的客廳。晚上,穿著袈裟的四個“和尚”圍在冰棺,敲著木魚,超度念經(jīng)。鬧騰到深夜12點。
第二天,又換了一批“吹拉彈唱”,前來送份子錢的親朋好友,嗩吶鑼聲齊鳴,待悼念的向冰棺跪匍磕頭后,樂手才中止。
家人守靈時,香火不能斷,間段時間在火盆燒紙。
第三天凌晨出殯。高音嗽叭放著哀樂,震耳欲聾。八名大漢抬著冰棺,一眾親戚好友穿著一襲白布,圍著白布纏成的腰帶,跟在冰棺后面。出了路口,沿途每隔50米設(shè)立一個祭臺,擺放香煙供果。兒女把事先準(zhǔn)備的草紙點燃,熄滅后,再赴下一個祭臺。祭臺的多少,是根據(jù)兒女和至親的人數(shù)。
送到火葬場,舉行親人告別儀式。然后,直接被火化工送去火化。大概等待1個多小時,火葬場會把骨灰裝在事先買好的骨灰盒里。當(dāng)天就下葬選好的墓地。
蘇北的小城市份子錢還是大方的,500元至1千元,很少有300元。整個流程下來,花費5萬多元,和份子錢幾乎持平。
人情債是要還的。
連續(xù)三天(每天24小時)
關(guān)鍵是在世時盡孝,讓老人晚年盡量順氣些,物質(zhì)條件得到基本保障。這是最實在也是最重要的。至于過世后守孝已沒有過分講究的意義。
真誠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