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忠
張家口不知從何年何月開始自詡為酒鄉(xiāng)。
據(jù)說是因為張家口酒廠多。曾幾何時,全市十三縣,縣縣有酒廠,廠廠有品牌。比較有名的如懷來的沙城老窖,涿鹿的三祖龍尊,張北的草原二鍋頭,康保的康保老窖以及沽源的沽酒等。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張家口能喝酒愛喝酒 的人多。尤其到了冬天,寒風(fēng)凜冽,滴水成冰,人們更愛在自家炕頭上熱乎乎地啁幾口小酒。
可喝酒不僅容易上頭,難免說點四六不靠的酒話,更要命的是容易上癮,天天想喝,頓頓要喝,時間長了老婆不干,有的兩口子因喝酒三天兩頭吵架。
筆者有一街坊,男人好喝酒,老婆怕費錢,還嫌棄男人酒后愛吹牛,所以經(jīng)常干仗。兩口子一吵架,老婆就罵男人喝二兩”貓尿”就不知道姓甚名誰分不清東南西北了。從那時知道”貓尿”在特殊語境下還是酒的別稱。
由此,當(dāng)年不少老爺們不愿聽老婆嘮叨,只好到街上的小酒館去喝老婆稱之為”貓尿”的東西過癮。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張家口街頭巷尾都有小酒館。
小酒館門臉都不大,倒也名副其實。門楣上方懸掛著酒館的幌子。有的是一面繡著斗大的”酒”字的酒旗,有的則是一個簡約的大底細脖小口的酒具造型,底部掛一些紅布條藍布條,隨風(fēng)飄搖,用以招徠顧客。
小酒館進門一溜欄柜上墩著幾個酒壇子。酒壇的蓋子包著大紅的綢布,顯得格外耀眼紅火。
冬天的傍晚,天黑得早,也是小酒館生意最好的時候。原本不大的小酒館里座無虛席。下酒的小菜主要是花生米、開花豆、爛糊大豆、豬頭肉、豆腐干之類。那時好像自帶下酒菜也可以,只要買酒館的酒就行。
小酒館里的酒客也是三教九流,主要以販夫走卒體力勞動者為主,雜以光棍鰥夫以及二兩酒能喝仨鐘頭、車轱轆話說到周圍沒有半個聽眾的”酒膩子”。
當(dāng)年小酒館酒客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馬車社趕馬車的車把式。這些車把式風(fēng)風(fēng)火火地把馬車停在酒館門口,穿著白茬皮襖帶著一股寒氣撲進小酒館,朝伙計打個彼此都熟悉的手勢,伙計用酒提子將酒輒進酒碗,轉(zhuǎn)眼功夫,車把式站著就將一碗燒酒灌下肚,然后抹一把嘴角,無需任何鋪墊和下酒菜。酒風(fēng)之粗獷凌厲,令人瞠目。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小酒館的伙計常常收了酒錢再抬頭就懵圈,記不清是不是收了錢還沒有給人家酒,竟對著車把式的背影嚷嚷:嗨!哦還沒給你倒酒了!
不知何時,張家口街頭的小酒館消失得無影無蹤,但這并不影響張家口人喝酒的豪情。
想當(dāng)年,”市井知名人物”橋東的馬大哈、橋西的王二虎,都是以”酒鬼”形象示人。
經(jīng)常端著陶瓷缸子當(dāng)酒杯,沾酒就醉的馬大哈,拉著快散架的板車,踉踉蹌蹌地邁著醉步在街頭游蕩。
跛著因公致殘的一條傷腿的王二虎,臟兮兮的長發(fā)刺猬似的炸著,每每在單位給他定點就餐的小飯館門前,晃著酒碗,醉眼迷離地念叨著: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哦王二虎!
張家口與內(nèi)蒙接壤,張家口人骨子里就有蒙古人豪飲的基因。內(nèi)蒙人喝酒的許多規(guī)矩,諸如什么上馬酒、下馬酒還有唱歌敬酒等,幾乎讓張家口人全盤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
外地人來張家口最怵喝酒。因經(jīng)常讓張家口人灌的五迷三道,醉得一塌糊涂,外地人一致同意將“二蒙古”的桂冠扣在張家口頭上。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張家口緯度高,海拔也高,氣候寒冷。尤其是壩上地區(qū),冬天氣溫零下20幾度甚至30幾度。因此壩上人更愛喝酒。
壩上人認為,喝酒不僅可以舒筋活血,暖身驅(qū)寒,而且可以打發(fā)壩上漫長無聊的冬閑。
壩上人喝酒的最高境界是早晨睜開眼就喝,俗稱”硬早點”。甭看不少人中午或晚上挺能喝,但卻啃不動壩上液態(tài)的”硬早點”。
說到壩上人喝酒,曾經(jīng)有一個特別經(jīng)典的故事。
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一個蹲點包村的鄉(xiāng)干部,在村干部的支持配合下,提前完成了縣鄉(xiāng)下達的收繳”提留款”的任務(wù)。
這位鄉(xiāng)干部一高興,晚上就提著兩瓶白酒到村干部家喝酒。一來慶賀完成任務(wù),二來表達感謝之情。
二人邊聊邊喝,越聊話越多,越喝越興奮,不知不覺夜已深沉,兩瓶白酒已經(jīng)見底兒,兩人都喝得暈暈乎乎。
這時,那位鄉(xiāng)干部晃晃悠悠地站起來,離了歪斜到院里去解手。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解完手一進屋就伸著已經(jīng)變硬變大的舌頭嚷開了:娘呀,外頭的雪可是下大咧,哦一泡尿都沒澆透,白森森的半天看不見地皮皮。
不一會,村干部的老婆從外面進屋就罵上了:哪個瞎枯了的灰個狍,往哪尿不行,都尿到哦晾的山藥粉上了。
世紀之交,張家口最流行的勸酒詞是:四區(qū)十三縣,站著喝不算。還有什么: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等等。
敬酒規(guī)矩也有了打硬圈(一個不拉挨著敬酒)、打軟圈(有選擇地敬酒)之說。如果遇到十多人或近二十人的場面,沒點酒量地打一硬圈下來,差不多腿已經(jīng)軟了。當(dāng)然,很多時候,打圈打著打著就亂了,有人就趁機不打圈開始打馬虎眼。
有一階段,張家口人在酒桌上還集體抵制“三球杯”,即那種張家口人形容得非常到位的小酒杯:“還沒怎么倒就滿球的了、還沒端起來就撒球的了,還沒怎么喝就醉球的了”。
許多人改用大杯喝酒,不光是為了喝得痛快,關(guān)鍵是心里有數(shù),不至于喝大了。
張家口人喝酒喜歡跟風(fēng),這一陣子喝什么牌子的酒,大伙扎堆兒都喝這種酒。張家口人曾經(jīng)熱衷于喝黃帖子或黑帖子的沙城老窖,后來喝草原白或河套老窖,還時興過喝承德的板城燒、張家口老窖、牛欄山二鍋頭、衡水老白干等。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后來時興喝干紅。某縣招待客人,用標準喝干紅的那種大口大肚玻璃杯,看似挺講究。按照喝干紅的規(guī)矩,每次往杯里倒酒只能倒一點點。但到了這個縣,卻要倒?jié)M杯,而且喝酒時必須露出第五顆牙齒,不許小口抿,有時還要干杯。
有一個單位,招待客人喝酒怪招頻出。白酒啤酒可樂,客人可以任選一種,但是白酒必須喝半斤,啤酒不得少于五瓶,可樂必須喝夠兩大瓶,中間不許上洗手間。如此喝酒待客的奇葩招數(shù)令人哭笑不得。
當(dāng)年,傳說軍分區(qū)有一位不帶長的參謀,愛喝酒,喜應(yīng)酬,經(jīng)常酩酊大醉。參謀夫人跟其他家屬調(diào)侃:我家那位說了,他要是在酒桌上”光榮”了,不要送火葬場,直接拉到釀酒廠做酒麯,為國家做最后的貢獻。
某機關(guān)一干部,到壩上某科研單位喝酒。宴請快結(jié)束時,這位機關(guān)干部不見了。大家趕緊出去尋找,發(fā)現(xiàn)其已經(jīng)醉倒在豬圈門口。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
那些年,市區(qū)喝酒圈子里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說有一個人叫楊某某,愛喝酒也能喝酒。他在酒桌上的口頭禪是:誰不喝,誰就是王八蛋。
后來人們將這句話在酒桌上逐漸演繹成:誰不喝,誰就是楊某某。
在一次臨時攢的飯局上,打硬圈兒敬酒的人不認識楊某某,輪到敬楊某某酒的時候大聲說道,誰不喝,誰就是楊某某。這時楊某某本人弱弱地嘟囔了一句:哦就是楊某某。一桌人哄堂大笑。
時下的酒鄉(xiāng)張家口,人們依然愛喝酒,只是喝酒的場景已經(jīng)回歸到家庭聚餐以及朋友聚會的正常狀態(tài)。
山城夏日傍晚,人們光著膀子露天擼串喝冰鎮(zhèn)扎啤,瞅著就涼爽。
塞外隆冬黃昏,人們則喜歡圍著火鍋滿頭冒汗喝高度原漿白酒,看著就熱乎。
無愧于酒鄉(xiāng)稱號的張家口,喝酒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制造著新時尚,追逐著新潮流。
張家口老街老巷 攝影:謝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