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初入五夫的印象是如蓋的荷葉、婷婷的荷花、萬畝的荷塘,花香沁脾,滿眼紅綠。來五夫,因為荷花,更因為朱熹,因為厚重的人文歷史,到這里穿越時空。
五夫萬畝荷塘(李直玲 攝)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敝麣v史學家蔡尚思曾如此贊嘆,他將朱熹與孔圣人并列而提,可見朱熹地位之高。地處武夷山市東南方向的五夫鎮(zhèn),因朱熹在此居住50年而聞名于世。五夫古鎮(zhèn),早在東晉中后期,這里就已形成集鎮(zhèn),開始興旺發(fā)達,且有一蔣姓族人朝官五刑大夫,“五夫”由此得名。南唐時,有上大夫池繁禧、大將查文徽居此。后唐時,金吾上將軍劉翔看中五夫之勝,攜全家遷居,歷世不移。宋代五夫達鼎盛時期,名人學者云集,群賢薈萃。胡氏一家五賢(胡安國、胡憲、胡宏、胡寅、胡寧),劉氏“三忠一文”(忠顯公劉韐、忠定公劉子羽、忠肅公劉拱、文靖公劉子翚),還有抗金名將吳玠、吳璘,一代詞圣柳永等都是五夫里人,留下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和豐富的人文景觀。一尊雕像、一棟故居;一棵樟樹、一眼靈泉;一座社倉、兩所書院;朱子巷、五賢井、興賢古街、劉氏家祠、籍溪、潭溪、龍魚戲、文公菜、朱子家宴、朱子家訓……都在講述著五夫這個傳奇古鎮(zhèn)的歷史和人文。在萬畝荷塘中,文公山下,矗立著一尊端莊偉岸的雕像,它是朱子故里五夫的新地標——朱子雕像。朱子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好似正娓娓道來其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說。石雕設計,精思巧妙,將朱子一生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及貢獻以數字的形式融入雕像及廣場中。
五夫朱子雕像(來源:閩北日報社)
一尊雕像,一座豐碑,它將朱熹定格,它與五夫緊連。現(xiàn)在,每逢朱熹誕辰日,當地都會在此舉行朱子祭祀禮等系列朱子文化活動,致敬和紀念這位先賢?!耙簧却翱煽创笄澜?,一棟樓可觀歷史長河。”位于五夫屏山腳下的紫陽樓,是全國僅存的朱子故居。八百多年來,紫陽樓雖經風雨,幾歷廢建,但仍屹立屏山之下,潭溪之畔,見證著一代先賢的生活和朱子理學思想的萌芽和成熟。也見證著劉子羽不負好友所托的人間大義。紹興十三年(1143年),朱松臨終之前對兒子朱熹說:“籍溪胡原仲(胡憲)、白水劉致中(劉勉之)、屏山劉彥沖(劉子翚),此三子者,吾友也,其學皆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以父事之,唯其言之聽,則吾死無恨矣?!?4歲的朱熹遵父遺囑,奉母偕妹來到五夫里投奔劉子羽,并拜胡憲、劉勉之、劉子翚三先生為師。劉子羽在安頓好朱熹一家人后,因不負好友所托而頗感欣慰,修書一封給劉勉之,信中說道:“……于緋溪之上得屋五間,器用完備。又于七倉前得地可以樹,有圃可蔬,有池可魚,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為使朱熹不至于有寄人籬下之感,收朱熹為義子。朱熹在親撰“劉公神道碑”中寫道“熹之先人晚從公游,相好也,不幸屬疾,寓書以家事為寄,公(劉子羽)惻然憐之,收教熹如子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紫陽樓也成了朝圣朱子、感悟理學、感受大義的勝跡。朱熹在五夫主要受教于劉子翚、劉勉之、胡憲三先生。三先生中,劉勉之后來成為朱熹的岳父。朱熹師事胡憲最久,而劉子翚則給朱熹取字“元晦”,向朱熹傳授“不遠復”三字符為修身之要的重要學術觀點。三先生同心的培育、用心的教授、細心地教導,終使朱熹在五夫成長、成才、成名。尚存的屏山書院遺址(朱熹受學劉子翚之所)、興賢書院(受學胡憲之所)、潭溪之畔有著880多年樹齡的古樟樹(朱熹16歲成年禮時種下,如今樹干已中空,但奇異地長出一棵樹靈芝)都在見證朱熹與五夫三先生的師生恩情。來到五夫,一定要到屏山下的靈泉喝一口靈泉水,以使自己能像先賢一樣聰明、文思泉涌。到鳳凰巷參觀朱子社倉,學習朱子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到朱子巷感受中國的哲學家小巷帶來的智慧靈光。到興賢古街回溯歷史,縱覽宋元明清各期民居,感受古街居民的純樸熱情,領略穿街水渠的古人智慧。也一定要到劉氏家祠聆聽劉氏家族“三忠一文”和“三不朽”(劉韐立德、劉子羽立功、劉子翚立言)的傳奇故事。到五賢井旁懷想胡安國一家五賢的理學往事。五夫之地,物產豐富,風俗純美。物產有傳統(tǒng)名產蓮子、田螺、泥鰍、黃鱔、紅菇、冬筍、大干茄等。五夫飲食深受朱子文化影響,民間至今流傳著文公菜、煮蓮教子、蔥湯麥飯、朱子家宴等美食家宴,既好吃又具有教育意義。鎮(zhèn)上的劉氏家祠、彭氏宗祠、張氏宗祠、王氏家祠、連氏宗祠等諸多祠堂,保留著古樸的祭禮,敬師禮、朱子婚禮等傳承至今。每年春節(jié)舞龍、端午洗井、開路節(jié)、耕牛節(jié)、荷花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慶、良好民俗持續(xù)不斷,還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魚戲一直在五夫民間流傳。
五夫龍魚戲(肖文鳳 攝)
1999年,武夷山成功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世遺產,五夫朱子文化遺存遺址成為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2010年,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將五夫鎮(zhèn)列入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
來源丨南平市文聯(lián)
武夷山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武夷山旅游”(ID:Szwy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