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中國成立前一天,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決定,在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用來紀念革命年代犧牲的所有英雄。
當天便舉行了奠基儀式,從1952年開工到1958年建成,歷時6年時間,飽含了太多工作人員的辛酸。
在選址上出現(xiàn)大矛盾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之前,天安門廣場周圍還沒有較為大型的建筑,所以在選址上大家各抒己見。
為了保證一次到位,建造紀念碑委員會特地邀請了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和林徽因二人為建筑委員會委員,并參與全程討論。
為了收集更多的意見,建筑委員會向各界人士征集選址意見,經(jīng)過一周時間的篩選,最后整理出來大致有三種意見。
第一是主張把紀念碑建立在東單廣場,原因是這里的人流量比較大,有利于人民的瞻仰。
東單廣場在東城區(qū)長安街和東單北大街之間,這里有北京著名的地標建筑,并且新中國成立前,還在這里建有體育場。
但是中央領(lǐng)導人很快就否定了這個想法,雖然現(xiàn)在東單十分繁華,但隨著北京的新時代建設(shè)加快,必然會有新的格局發(fā)展,而且這里也不適合紀念烈士的環(huán)境。
第二種主張是建立在西郊的八寶山上,因為這里安葬著很多的烈士。
早在1946年,八寶山就成為了烈士安葬的地方,當時占地80畝,有殿堂、房舍57間,附屬房舍84間。無論從面積大小還是紀念意義上,八寶山都是完全符合要求的。
但梁思成和林徽因認為,雖然八寶山地方不錯,但畢竟這里只有部分烈士,這里的環(huán)境更適合建造一座專業(yè)的革命公墓,而紀念碑應(yīng)該有更深的文化意義。
所以他們二人認為,在中國文化中,“碑”這個形象雖然大多數(shù)都寓意墓碑的意思,但這個英雄紀念碑,應(yīng)該緊挨天安門,這里文化豐富,全國的社會知名度高,幾百年間,這里都是全國的文化中心。
這個想法一出來,就得到中央領(lǐng)導人的認可,天安門自古以來就是文化重地,在以后的時間這里必然也會發(fā)展得更為繁華。
所以基于這樣的想法,建筑委員會計劃了兩個地址,一個是中華門,相當于現(xiàn)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還有一個是端門城樓,但是需要把端門城樓拆掉一個。
從地圖上看,這兩個位置都比較好,一時間竟難以定奪,既然拿不準,就只能請示毛主席,讓毛主席和周總理定奪了。
毛主席聽彭真報告了這兩個想法后,當即提出拆除城樓的想法不切實際,毛主席認為,在古建筑中建造一個新建筑,看起來有點“不倫不類”。
既然毛主席不同意,那就只能重新選定地址,可是經(jīng)過幾天的篩選,最后還是沒有選定,周總理親自催促,在奠基前一定要選好。
建筑委員會連夜開會討論,梁思成等人綜合了大家的意見和毛主席的意見,認為在靠近國旗的地方最為合適,而且應(yīng)該和天安門中華門在一條線上。
最后經(jīng)過開會決議,這個建議被大家一致通過,周總理解釋說,他之所以定下來這個建議,是因為天安門廣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fā)源地,體現(xiàn)著“五四運動”的革命傳統(tǒng)。
而且天安門在地理位置上也是首都的中心,歷史文化悠久,在這里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再好不過了。
設(shè)計方案引爭議
在最初設(shè)計這座紀念碑的時候,設(shè)立理念是“紀念死者,鼓舞生者”,基本要求是要體現(xiàn)莊嚴肅穆的主題和時代精神。
所以在最初征集的方案中,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首先,既然要建立國家性的紀念碑,就要盡可能的宏大,比如美國華盛頓紀念碑,里面有50層鐵梯,還有一分鐘急速到達頂端的高速電梯,可以眺望華盛頓全城。
但梁思成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參考,他認為,我們所建造的紀念碑是按照中華悠久的傳統(tǒng)觀念來建造的,所以從形式上應(yīng)該是中國古代碑的形式。
另一方面,毛主席多次到頤和園的萬壽山散步,覺得昆明湖畔的石碑就很好,我們中國古代的石碑元素博大精深,沒有必要參考外國的。
既然碑型確定了,接下來就是設(shè)計問題,在最初的設(shè)計中,在紀念碑的下面設(shè)計了三個橋洞,這樣可以讓游客通過橋洞登上紀念碑的底座。
而且從外觀上看,這種形式也十分的大氣,可是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還是不建議這樣,他認為,這3個橋洞雖然有中國古代的橋元素,但這違背了結(jié)構(gòu)常理,會造成紀念碑不穩(wěn)定,游客進出橋洞有一定的危險性,不符合“永垂不朽”的品質(zhì)。
圖 | 最初的設(shè)計方案
消息傳到毛主席這里,毛主席也贊成梁思成的意見,這樣臺子太大,顯得碑太瘦小。所以經(jīng)過周總理和彭真等人的長時間溝通,最后定下來,就用正方形底座托起的形式,不用其他元素。
整體結(jié)構(gòu)是,底座上雕刻大型浮雕,中間刻上毛主席寫的八個大字,最上面蓋上碑帽。
設(shè)計圖出來后,毛主席連連稱贊,認為這個方案很好,既簡單又莊嚴,而且符合永垂不朽的品質(zhì)。
既然主體結(jié)構(gòu)確定了,接下來就是馬上去尋找碑石的工作。
從紀念碑的設(shè)計圖紙上看,光高就有30多米,寬至少3米,從哪里弄這么大的石頭呢?有人建議用4塊石頭拼起來,外面涂上涂料就可以了。
但梁思成認為,中間的碑心至少應(yīng)該用完整的石頭,按照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石碑碑心不能拼接。
隨后,周總理馬上下達指示,從全國各地尋找符合要求的石頭:第一,要是保證石頭不易風化,可以矗立上百年;第二,要用我國大好河山的石頭;第三,要打磨得非常光滑干凈。
建筑委員會經(jīng)過討論,決定用一塊300噸的花崗巖作為主要材料,我國的花崗巖主要分布在福建、山東、河北等地,去哪里開采這么大的花崗巖呢?
從開采任務(wù)下達,到專家組到達山東,前后用了3個月的時間,最后在青島浮山找到了符合標準的花崗巖。
花崗巖雖然堅固,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專家組下達通知,在采集碑心石的過程中,不準使用炸藥。
這意味著,如此大的碑心石要用手工的方式開采,從1953年4月1日開始,為保證碑心石石料的完整開采,工人們放棄“打悶炮”的習慣做法,而是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硬是從巖石四周往下挖。
等到石頭挖出來后,工人們在石頭上按照水平線打上一個個的孔,然后把木頭楔子使勁夯入巨大的石孔中,然后兩面是用巨大的千斤頂開始工作,每個千斤頂可以承受200斤。
工人們就是靠著這樣原始的方式,硬是把一塊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達300多噸的碑心石毛坯荒料開采了出來。
最后,再經(jīng)過幾個月的時間,工人們把毛坯原料打磨和休整,最后減到了280噸,通過火車運送到了北京。
從開采的地方到貨運站,足足有15公里,期間還要經(jīng)過各種山丘,而且還要經(jīng)過偏僻的山村,可以說交通十分不便,在這樣的條件下,工人們硬是運送到了貨運站,然后運送到了北京,難度可想而知。
周總理手書碑文一致好評
碑石運到北京后,就要在上面刻字了,之前毛主席親手書寫的八個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需要放大雕刻在石碑正面。
但是背面的碑文誰來寫,寫什么成了難題,早在第一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毛主席就寫過三句話,最后確定用作背面的碑文。
碑文如下: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nèi)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但碑文誰來寫呢?作為意義重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讓人民領(lǐng)袖毛主席來寫理所當然,但當時梁思成等人認為,毛主席的書法適合蒼勁有力的行書,背面應(yīng)該用楷書來書寫,更為適當。
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把這件事和林徽因商量了一下,林徽因認為,碑文讓最高領(lǐng)導人來寫,才更具歷史意義。毛主席雖然擅長行書,但楷書也是可以寫的,就在大家一籌莫展,決定也讓毛主席下筆的時候,彭真找到梁思成說:“可以讓周總理試試,周總理寫得一手極好的顏體字?!?/p>
梁思成認為可以,便馬上給讓劉開渠和周總理商量,周總理一聽,表示可以試試。
當時的周總理日理萬機,他還是接下了這個任務(wù)。為了一遍寫好,他每天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早上雞沒打鳴就起床練字。
鄧穎超說,周總理為了寫好,前前后后一共寫了40多遍,最多才選出了一篇最滿意的作品,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碑文。
直到今天,每當來到天安門廣場,漫步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南面的時候,就可以看到周總理當年寫的碑文,熠熠生輝,金光閃閃,那濃厚凝重的筆畫,讓人無限懷念。
鄧小平:浮雕要精益求精
紀念碑從地面開始有重月臺,踏著花崗石臺階上走,是承托碑身的大小兩層須彌座。碑身四周環(huán)繞雙層漢白玉欄桿,美觀、樸素。碑身東西兩側(cè)上部,刻著以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光輝永照”的裝飾花紋,象征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周圍,刻以牡丹、荷花、菊花等組成的8個大花圈,象征著“高貴”、“純潔”、“堅忍”,表示全國人民對英雄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
這些美麗的圖案設(shè)計者就是著名設(shè)計大師林徽因。
圖 | 林徽因
林徽因是一代才女,是位詩人,更是建筑家。
紀念碑建造期間,恰好是林徽因病重期間,但是她樂此不疲,堅持工作,梁思成多次勸說她,一定要注意休息。
但是林徽因表示,她自己的病情自己知道,她要抓緊時間工作,不拖大家的進度,爭取看到紀念碑揭幕的那天。
在設(shè)計風格上,林徽因主要用唐代風格作為籃本,他說:“盛唐文化是中國歷史上的華彩樂段,顯示著時代風象和社會形態(tài),正所謂是,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正是在林徽因這樣精益求精的工作中,她設(shè)計了幾百張圖案,最后才確定了橄欖枝的圖案。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底座上,還要雕刻上浮雕,當時負責雕塑的是著名雕塑家劉開渠。
結(jié)合毛主席所寫的碑文內(nèi)容,最后以“虎門硝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zhàn)爭”和“勝利渡長江”為主題,設(shè)計出浮雕。
為了讓人物更加逼真,他找到了真人,脫了衣服拿著槍,作為人體模特,足以看出當時工作人員的認真。
聽說要設(shè)計很多戰(zhàn)斗場面,陳毅等人專門來到工地視察,劉開渠陪同陳毅在工地上視察了很久,可是陳毅到了最后一幅浮雕前停住了。
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cè),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浮雕,陳毅看出了一些問題。
劉開渠問:“您是覺得這里有什么問題嗎?”陳毅皺著眉說:“浮雕上過江時的武器是不是不太對。”
劉開渠突然驚醒過來:“當時用的武器應(yīng)該是和平時不一樣?!标愐泷R上說:“當年的武器應(yīng)該是從敵人那里繳獲的,快去叫來陳賡,當年過江時是陳賡同志指揮的,他應(yīng)該最清楚?!?/p>
當年陳賡擔任第二野戰(zhàn)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在九江渡過了長江天險。
由于事情緊急,劉開渠馬上找到陳賡同志,陳賡確認了陳毅說的事情,并對劉開渠詳細講述了當年過江的方方面面。
圖 | 劉開渠
劉開渠當即對最后一幅浮雕做了修改,尤其是浮雕里人民解放軍用的武器進行了修改。
這件事傳到了鄧小平那里,鄧小平也決定去工地上看望劉開渠,并對所有的工作人員給予照顧和關(guān)心,鄧小平說:“你們做得很好,紀念碑是有重大教育意義的建筑物,一定要認真細心,尊重事實?!?/p>
老一輩革命家不僅關(guān)心紀念碑的建設(shè),而且還對參與建造的工人給予很多關(guān)心,劉少奇和王光美也曾來到工地上,劉少奇看著這些逼真的浮雕,表示刻得很好。
浮雕之一:勝利渡江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浮雕中共塑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172個,在有限的畫面中如何使這些人物栩栩如生、形神兼?zhèn)洌囆g(shù)家們發(fā)揮出了高超的造型能力。在人物創(chuàng)作過程中,藝術(shù)家們深入學習歷史,切實體驗生活,從人物的精神刻畫到具體服飾道具的再現(xiàn),無不用心良苦。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終于建成,5月1日,當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上高高矗立,億萬人民緬懷革命先烈之時,全國人心中也升騰著那獨有的自豪。
令人惋惜的是,參與設(shè)計的林徽因沒有等到揭幕的這一天,她于1955年4月1日告別了這個世界,可以說英年早逝。
經(jīng)過中央同意,林徽因的遺體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墓碑上沒有任何銘文,只有一只浮雕花環(huán)和橄欖枝的菊花。
如今,每當我們走到天安門,就能看見那高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以來,深受中華兒女的敬仰,每當夜幕降臨,人民英雄紀念碑便會在燈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讓我們致以無限的懷念,一如毛主席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