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是分布于我國遼寧、內(nèi)蒙古以南部分省區(qū)的一個小型草本,常野生在山坡草叢、山腳、路旁等處,各地作為藥用植物有一定面積的栽培。地黃的別名有生地、粘地黃、婆婆奶等,是玄參科地黃屬植物。
一,地黃的外部形態(tài):
1 ,生性:多年生草本,低矮,高約二三十公分,莖干紫紅色,密生白色毛;根肉質(zhì)肥厚,圓柱狀,鮮時黃色,干時淺灰色。
2,葉子:葉往往在莖干基部生長成蓮座狀,葉片卵狀或長橢圓狀,上面綠色,有皺紋,下面稍帶紫色,長十公分左右,先端禿,基部逐漸下沿到葉柄,葉邊有小鋸齒。
3,花:總狀花序長在花莖頂部,花萼鐘狀;花冠大,筒狀,冠筒長約四公分,稍彎,二唇形,紫紅色,檐部五裂,上唇二裂,下唇三裂;雄蕊四個;在我們這里四五月開花。
4,果實:果實卵狀,長約一公分,先端尖,花柱宿存,外面包著花萼;種子多顆,卵形,淺棕色;在我們這里六月份果實成熟。
二,地黃的作用:
地黃的根和根莖可入藥,性涼味酸澀,有清熱涼血、調(diào)經(jīng)、解毒等功效,可治療小兒發(fā)熱、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淋癥等疾??;外用時可把鮮品搗爛敷在患處。藥用時請遵醫(yī)囑。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生地黃的功效是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應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證、血熱出血證、陰虛證。
熟地黃的功效是補血滋陰,益精填髓。應用于血虛諸證、肝腎陰虛諸證。
地黃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胃、腎經(jīng)。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養(yǎng)陰生津等功效。
地黃味苦性寒,入心、肝血分,是清熱涼血的要藥。用于治療溫熱病熱入營分,表現(xiàn)有身熱夜甚、心煩不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等癥狀時,比如《溫病條辨》中的清營湯,與玄參、金銀花、竹葉等清營、透熱轉(zhuǎn)氣藥物一同使用。治療溫熱病熱入血分,表現(xiàn)有身熱、神昏譫語、吐衄便血、斑疹紫暗、舌深絳等癥狀時,常常與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等涼血散瘀藥一同使用,用來增加療效。
地黃既能清熱涼血,又可以止血,除了溫熱病熱入血分,表現(xiàn)有吐衄便血、斑疹紫暗以外,還可以用于各種血熱妄行病證。比如《婦人良方》中的四生丸,與生荷葉、生側(cè)柏葉、生艾葉一同使用。
地黃甘寒養(yǎng)陰、苦寒泄熱,入腎經(jīng)而滋陰降火,養(yǎng)陰津而泄伏熱。用于治療溫病后期、余熱未盡、陰津已傷、邪伏陰分,癥狀表現(xiàn)為夜熱早涼、舌紅脈數(shù)者,比如《溫病條辨》中的青蒿鱉甲湯,與青蒿、知母、鱉甲等養(yǎng)陰透熱藥物一起使用。治療陰虛內(nèi)熱、潮熱骨蒸,比如《古今醫(yī)統(tǒng)》中的地黃膏,與知母、地骨皮、丹皮等滋陰降火藥一起使用。
地黃甘寒質(zhì)潤,既能清熱養(yǎng)陰,又能生津止渴。用于治療熱病傷陰、煩渴多飲,比如《溫病條辨》中的益胃湯,與沙參、麥冬、玉竹等養(yǎng)胃生津藥一起使用。治療內(nèi)熱消渴,比如《雜病源流犀燭》中的玉泉丸,與葛根、天花粉、黃芪等益氣清熱生津藥一起使用。治療熱傷津液、大便秘結(jié),比如《溫病條辨》中的增液湯,與玄參、麥冬等滋陰增液藥物一起使用。
地黃功效雖然好,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因為地黃性寒能凝滯,故脾虛濕滯、腹?jié)M便溏、胸膈多痰的人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