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試圖編織一條“能源封鎖”大網,全面堵住俄羅斯的石油交易通道。然而,因為部分歐盟國家的抗議,以及日本、巴西和印度的反對,這張“能源封鎖”大網基本上已經漏洞百出。而這樣的漏洞百出,也讓美國非常不甘心,因此也就有了“二次行動”。就像印度,就遭到了美國財政部親自出面敲打。
印度中央銀行的副行長在集會上指出,美國財政部親自出面對印度發(fā)出警告“印度應該知道,這樣的行動一定會遭到制裁”。隨后,這名副行長指出,在美國看來,印度在海上轉運俄羅斯石油的行動,就是一種“非法交易”,美國指出如果這樣的行動不立即終止,那么印度極有可能遭到美國的打擊報復。
西方媒體報道稱,因為美國的制裁,印度的部分煉油廠采取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石油進口方式,那就是“海上交易”–印度煉油廠的石油船只漫無目的的在公海上游蕩,“突然”遇到了一艘不明國籍的油輪,然后在通過海上管道將石油裝到了印度船只上,而這些印度船只的目的地就是印度煉油廠,最終經過加工后,再次裝到油輪上前往公海。
而在公海上,這些印度油輪還會再次漫無目的的游蕩,直到收到交易信息后,油輪進入美國航線進入到了美國港口。這樣的行為,也讓西方媒體認為是印度幫助俄羅斯逃避美國的制裁。西方媒體評論稱,因為印度煉油廠的加工,以及和其他地區(qū)石油的混合,通過以往的石油檢測方式,已經無法追蹤這些石油的原產國。
也就是說,雖然美國對俄羅斯石油進行了制裁,但是在印度煉油廠的一番操作后,這些俄羅斯石油“換個馬甲”,還是進入了美國市場。也正是因為這樣,美國對印度發(fā)出了警告,指出幫助俄羅斯石油逃避制裁的行為不被接受,堅持行動極有可能遭到美國的“制裁”。
事實上,這也不是美國首次就“轉運石油”對印度進行警告。上個月,美國官員就喊話印度,必須停止“資助戰(zhàn)爭犯”的行動,否則美國必然會對印度采取行動。然而,印度外交部的回應卻是–印度政府沒有轉運石油,海上進口石油的船只只是印度私人企業(yè),與印度政府無關。
不得不說,印度政府就是不想摻合美俄沖突,只想在這一期間獲得更多的石油利益。自從沖突后,頂著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壓力,印度沒有選擇譴責俄羅斯,反而加強了和俄羅斯的合作,甚至多次不顧美國的制裁、報復警告,堅決的進口俄羅斯石油。
這也不能怪印度,主要是俄羅斯能源“太香”了。俄烏沖突后,國際油價一夜之間攀升,而俄羅斯石油出口的價格不僅沒有上漲,反而還向印度打了折。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怎么可能不繼續(xù)進口俄石油。
事實上,這么干的不僅僅印度一個國家,還有日本和巴西。日本政府在前兩三個月就強調,自己絕對不會脫離俄羅斯能源,因為沒有了俄羅斯能源,日本必然會出現(xiàn)劇烈的社會動蕩。然而,這不代表日本像印度一樣政治獨立,因為日本多次參與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制裁。
而巴西,則是另外一個“異類”國家,不僅沒有在乎美國的能源禁令,甚至還在進口俄羅斯能源的同時,嘲諷拜登政府“名不正言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