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3~6歲的幼兒,我們老師應以什么視角、什么心態(tài)、什么目的去接觸和看待他們,已不再像之前那樣模糊。多年來,本著更好地讀懂幼兒、了解幼兒,并給予一定支持的目的,面對幼兒的話語、表情、行為背后的故事,我用各種方式和幼兒交流,還會幫他們用照片記錄。在與他們互動的過程中,我慢慢喜歡上了童心解讀這件事情。
苗苗5歲,讀中班。美術活動中,幼兒陸續(xù)畫著天空中的景物,有白云、小鳥、太陽。唯獨苗苗用大紅色涂抹著天空。不一會兒,紅色覆蓋了整張畫。原先畫的一切都被紅色蓋得嚴嚴實實。其他幼兒來“告狀”,說苗苗亂畫。苗苗解釋說:“這是著火的天空,救護車馬上就要來了?!彼€“滴嘟滴嘟”地模仿著救護車的聲音。
案例二:小熊的耳朵
在中班手工活動中,幼兒拿著手工紙,按自己的意愿折疊著。一向做事很快的樂樂卻依舊在“埋頭苦干”。我好奇地走過去。只見一只熊已初步成型,就剩下耳朵了。樂樂托著下巴想了想,把熊的耳朵左折折,右翻翻。最終,尖耳朵的熊完成了。她有點得意。這時,昊昊走了過來:“不對,你的熊耳朵怎么尖尖的?熊耳朵是圓圓的。”樂樂說:”不對,媽媽昨天剛剛給我講故事了,說熊豎起耳朵仔細聽音樂呢,圓耳朵怎么豎起來?!”
解讀:案例一中,當時我給與苗苗的回應是“苗苗畫的天空很特別,著火時就是這樣紅彤彤的。而且你涂得很滿,說明火很大呢。我聽出來了,著急的救護車正在趕來呢?!泵缑邕B忙點頭。當老師的評價給與了更多的理解和肯定,幼兒繪畫的積極性一定就得到了充分保護。案例二中,對熊耳朵的形狀,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了他們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想。幼兒往往有自己的活動價值,包括經(jīng)歷時的感覺、畫畫或玩耍時的專注。顯然,樂樂得意的是自己的創(chuàng)意及對創(chuàng)意表現(xiàn)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