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亞納島弧起源于6000萬年前,從形態(tài)上看其起源于疏球島孤,是從琉球島弧中張裂分離出來的,然后一直向東漂移,形成至今。
馬里亞納海溝并非傳統(tǒng)所描述的海陸消亡邊界,它只能算是一種脫離大陸架的極小部分島弧碎塊漂移后與海洋板塊摩擦碰撞而產(chǎn)生的過渡地帶
傳統(tǒng)中所指的菲律賓板塊是通過馬里亞納才界定的,馬里亞納雖然帶有陸地性質(zhì),但其還只是從東海大陸架中脫離的一小部分,其漂移過程中并沒有改變海洋結(jié)構(gòu)和性質(zhì),菲律賓板塊仍然是典型太平洋板塊,連海陸過渡地帶都算不上。
馬里亞納島弧分裂張離,支點位于日本本洲,極可能是地幔深處有一條巖漿通路上涌本州島,溫度極高或者巖漿中含有大量聚變元素,一直使巖漿保持在高溫狀態(tài)。
巖漿會向下流入沖繩方向,水往低處流,巖漿亦如此。
馬里亞納只是一條巖漿支路而己,其并沒有形成環(huán)路,主干通路仍在環(huán)太平洋的琉球島弧,由于太平洋地形低,馬里亞納分流了部分巖漿,從島弧的寬度便可判斷。
海溝并不是定義海洋與陸地的消亡地帶,充其量只能算海洋與陸地的緩沖地帶,海洋板塊不會因海溝的形成而消失,板塊仍會穿過海溝、穿過陸地向西北方向漂移,而陸地向東北方漂移。
大陸板塊是疊加于海洋板塊之上的,即使喜馬拉雅再高,其下也是海洋板塊,即使馬里亞納海溝最深,其依然是海洋板塊,海溝并不能改變海洋與陸地的性質(zhì)。馬里亞納海溝的絕對深度才11000,而太平洋中部的地震震源深度都是幾十上百公里以上,其相對深度其實并不深,是正常的,這個海溝深度對于海洋地殼而言九牛一毛,形成原因可能與極高溫的巖漿和海水壓強有關(guān),俯沖只能算是原因之一,是多種因素的疊加的結(jié)果。
菲律賓板塊向西北漂移,太平洋也向西北漂移,菲律賓板塊其實就是太平洋板塊,只是因為馬里亞納漂移,多了一個名稱而已,其并沒有改變太平洋板塊的性質(zhì),馬里亞納海溝更非海陸消亡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