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十大鎮(zhèn)館之寶都有哪些稀世珍品呢?首先這些寶物都是國共內(nèi)戰(zhàn)時候從大陸帶過去的,都是各個朝代的歷史寶物,有字畫,銅器,陶瓷,文具墨寶之類的,數(shù)不勝數(shù),有去臺灣旅游的朋友,可以去參觀一下。
1948年人民解放戰(zhàn)爭勝利在即,蔣介石下命令將故宮博物院的部分貴重文物用軍艦轉(zhuǎn)運臺灣,先后共運送各類文物6796箱。
經(jīng)過輾轉(zhuǎn)反側(cè),終于在1965年9月20日,臺北故宮以“中山博物院”的名義正式成立于臺北外雙溪,展出自北京故宮攜來的部分精品。
臺北故宮收藏文物之多令人咂舌,截至2021年4月30日,總計698854件/冊文物,其中銅器6241件,繪畫6744件,陶瓷器25595件,法書3741件,玉器13478件,法帖495件,漆器773件,絲綢308件,琺瑯器2520件,成扇1882件,雕刻666件,印拓900件,文具2379件,善本書籍216507冊,錢幣6953件,檔案文獻395551冊件,雜項12495件,織品1626件。
但有十件寶物被一致評為臺北故宮的鎮(zhèn)館之寶,都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西周毛公鼎
這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毛公鼎出土后,經(jīng)多次轉(zhuǎn)手秘藏,抗戰(zhàn)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zhàn)勝利,民間獻鼎歸公。銘文中有陽文網(wǎng)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xí)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xué)與書法藝術(shù)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陲椫丨h(huán)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nèi)容可分成七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nèi)外的大小政務(wù),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二、西周散氏盤
散氏盤又名“矢人盤”,是西周歷王時期的重器。清乾隆初年陜西鳳翔出土,原藏清內(nèi)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并稱四大國寶,原拓本極珍罕,海內(nèi)學(xué)者爭求而極難得。
散氏盤銘文鑄于盤內(nèi)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風(fēng)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書法渾樸雄偉,字體用筆豪放質(zhì)樸,敦厚圓潤,結(jié)字寄奇雋于純正,壯美多姿。
三、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于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亂之處增多,時有涂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tài)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四、蘇軾《黃州寒食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此帖先在民間輾轉(zhuǎn)收藏,后被清廷收入內(nèi)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后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于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一結(jié)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杰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購回,并題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杰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
五、五代趙干江行初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