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早已經(jīng)成為北京副中心多年,其規(guī)劃建設(shè)也是日新月異。特別是北京環(huán)球影城建成后更是帶動了一大批的基礎(chǔ)建設(shè)。
但是你是否見過80年前的通州呢?相信即使是老北京人也沒幾個人見過。今天小編為大家收集到一組,1946年美國記者拍攝的通州真實的樣子,看完不由得讓人感嘆,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抵不過時間。
一京(北京)、二衛(wèi)(天津)、三通州
通州自古就是交通要地,原因之一就是通州有大運河,古代漕運、萬國朝拜,進貢無不走水陸,所以通州就成了水陸進京的必經(jīng)之地。
通州的名字也改過很多次,先后有過5個名字分別為:通路亭、潞縣、通州、通縣。但無論怎么改都離不開一個“通”字,由此也看出了通州的用途。
1948年12月通縣解放,10年后通縣從河北省劃入到北京改名通州區(qū)。但在2年后又改回“通縣”,直到1997年才撤縣改成區(qū)。說到這小編不由得感嘆,原來小編入住通州前幾年,通州還叫通縣,難怪當(dāng)時很多人都稱之為通縣,小編當(dāng)時還不理解。
《凱瑟爾的中國攝影集》
凱瑟爾( Dmitri Kessel)
影像是記錄歷史最直觀的方式之一,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組照片,是由美國《LIFE / 生活》雜志攝影師凱瑟爾( Dmitri Kessel)在1940到1954年間拍攝的。
這套影集共包含1454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了北京、上海、重慶和長江沿岸等地的人們,日常的生活情況,除了風(fēng)景外還包括了大量人物肖像。
如果不是他,我們今天無法看到80年前中國的面貌,他拍攝的照片都是黑白的,現(xiàn)在你看到的是通過后期人工智能上色后的照片,最大程度還原了歷史真實的顏色。下面就跟隨他的鏡頭,一起看看那些被遺忘了歷史吧。
一個頭戴紅花的姐姐背著年幼的弟弟,現(xiàn)在的孩子應(yīng)該不會再做這樣的事情了,可見窮人家的孩子早當(dāng)家。
這是一群孩子在教室里讀書的畫,這是在背三字經(jīng)嗎?這么近的距離也不怕近視。
那個年代,十幾歲的孩子已經(jīng)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可以讓家里的牲口歇歇了。
除了拉磨還要洗衣做飯,真應(yīng)該讓現(xiàn)在的孩子看看他們有多幸福。
孩子在外面洗衣服,大人在房間里包餃子搟面皮,解放前農(nóng)村的房子這樣應(yīng)該是地主了,普通人可吃不上餃子。再看看這些婦女的腳真小,普通農(nóng)村婦女為了下地干活,一般都不纏小腳。
這個系列小編還會源源不斷地更新,畢竟老照片修復(fù)處理也需要時間,今天就先到這里,屏幕前面的你還想看哪里的老照片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