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潭景區(qū)是我們這次貴州之行的第一站,它距貴陽市中心24公里,是一個方便市民出游的4A級景區(qū)。
經(jīng)歷了5個月緊張忙碌的支教工作,一下子離開寂靜單調(diào)的山村環(huán)境,進入這種嘈雜繁華的景區(qū),我有些不適應(yīng)。再加上天河潭景區(qū)是我們第一天游玩的地方,距離現(xiàn)在時間較長,記憶有些模糊,若不是有照片為據(jù),我真的可能把天河潭景區(qū)與接下來游覽的龍宮景區(qū)混淆。天河潭景區(qū)是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的景區(qū)。開發(fā)改造這一區(qū)域,最早是為了解決水患問題。后來發(fā)現(xiàn),這里具有山、水、瀑布、溶洞、幽潭、峽谷等觀賞性自然景觀,于是便進行開發(fā)利用,于2008年通過AAAA審核評定,成為4A級風(fēng)景區(qū)。
乘坐景區(qū)觀光電瓶車,步行約1公里石階,便置身于一個清涼世界了。這是一個四周環(huán)山的潭瀑之地,因為植被茂密,無法見其真容。這里十步一瀑,百步一潭,逼真又應(yīng)景的梅花鹿,躲在水簾后納涼飲水。
這里游客不多,環(huán)境幽靜,與鄭州郊外的人工景點比起來,天河潭真是貴陽人的一處天然氧吧,休閑好去處。
天河潭景區(qū)是一個縮小版的貴州風(fēng)景畫卷,號稱“一處體驗,盡覽貴州”。地上有瀑布、幽潭、河流,地下有溶洞、暗河。難怪我會和后來的龍宮景區(qū)搞混,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些巨大的“蛋”擺在路邊,煞是好看。我特意走上前摸了摸,原來這些看似半透明的“蛋”是白色硬塑料制成。
臥龍湖上的百步漫水橋,像一條白龍,蜿蜒在碧綠的湖水中。
湖中水池豐沛,魚兒遨游,藍天映在水中,綠樹映在湖面。微風(fēng)吹來,激起湖水一片漣漪。
云是一種變化的景致,拍水面照片,如果沒有漂亮的云映襯,水就沒有靈性。我喜歡這種有層次的云。
臥龍湖瀑布,藏身與山谷之間的瀑布,不由得讓人凝思——這水從哪里來?
臥龍湖上的石橋猶如神龍不見頭尾。藍天白云下的湖面,更顯得翠綠,橋上那把淡黃色的遮陽傘和一襲紅裙,讓畫面立刻有了“點睛之筆”。
從觀景臺下來,步行十幾分鐘,我們來到了水溶洞前的“風(fēng)情碼頭”邊。七八個橘黃色的游船靠在碼頭邊。我們穿上游船座位上的救生衣,開始一段“水上溶洞”之旅。
小船駛過一片平靜而碧綠的湖面,便進入狹窄的水溶洞里。
水溶洞里有燈光,借助燈光可以看到溶洞內(nèi)怪石嶙峋,石鐘乳、石筍隨處可見。
小船在彎曲幽深的暗河中行駛。河道很窄,只有游船那么寬,駕船工坐在小船船尾,一邊提醒乘客不得將手放到船外,一邊機智熟練地躲過河道邊的巖石。
進入水溶洞,感覺一下子清涼下來,仿佛來到了清涼世界,忘掉了洞外還是熱浪滾滾。前面一條游船上坐的全是六七十歲的中老年女性,她們不由得像孩子一般唱起了《大海啊,我的故鄉(xiāng)》,接著又唱起來《讓我們蕩起雙槳》。
15分鐘的水溶洞漂游后,我們下船來到一處四周山崖陡立、樹木繁茂,形似圓盆的碩大‘天井’。
上岸后,沿著石橋進入旱溶洞。
每一處的石筍、石柱、石塔、石鐘乳都被恰到好處地展示出來,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巖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錯置其間,高大的石幔、石帷如天上垂下,形態(tài)各異;真正稱得上是巖溶瑰寶,溶洞奇觀,讓我親身體會到了“天上皇宮,人間仙境”。
走出旱溶洞,乘坐景區(qū)電瓶車,回到了故事街。故事街兩側(cè)多是特色小吃、飯店,房屋建筑集仿古和現(xiàn)代為一體。
我們坐在靠近故事街牌坊的一家飯店,4個人10道菜,有些太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