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人不僅有名字,還有各種的稱號和綽號,這些稱號就是這個人在這個世界存在的符號。
電視劇《西游記》里,有一回,唐僧師徒遇到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銀角大王手拿紫金葫蘆,沖著孫悟空說:“我叫你一聲,你敢答應(yīng)嗎?”之后銀角大王叫了孫悟空名字,孫悟空應(yīng)了一聲,就被吸進葫蘆里。
類似的情節(jié),在民間傳說也很常見,狐仙鬼怪知道人的名字后,就可以把這個人的魂魄攝去。在中國文化中,姓名是具有社會文化的意義。
姓名就像是坐標,可以把一個人的肉體、地位、人際關(guān)系都準確地定位出來。銀角大王在喊出孫悟空這個名字時,就是在確認孫悟空的肉體,然后收進葫蘆里。
中國人的姓名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出民族文化特點,又包含著我們的集合信息,記錄著我們父母長輩的期許和社會的評判,承載著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
姓名的來源我們今天使用的姓名功能,主要是為了區(qū)分你我他,這是姓名最基本的功能。
姓名可以分為兩類,通過姓名代表個人的,是私名,代表群體的,是公名。
私名就是我們今天的姓名,現(xiàn)在很多小孩剛出生取名字,要翻家譜、查字典、請先生取。在古時候,當(dāng)時人們?nèi)∶侄急容^隨意,主要依據(jù)個人的外貌特征來定,比如“胖、瘦、小眼睛、大耳朵”等,更像是綽號。
隨著勞動水平,人們越來越重視姓名的存在。中國文化里有“命運”這個說法,但普通人要理解命運不容易,所以就得“算命”,先生算一卦,看看運勢有什么問題,在取名字的時候來補救。
算命在歷史上發(fā)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有助于個人在心理上獲得暗示,從而求得心理平衡,類似一種心理治療。
剛才說了,姓名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社會評價。比如《三國》里的劉備,《水滸》里的宋江,在外的名聲都很好,經(jīng)常有人去投奔他們。
可見,姓名是個文化系統(tǒng),有著豐富的功能,讓我們可以換個角度重新認識中國文化。
姓氏名字古代姓名的功能非常豐富,結(jié)構(gòu)歸納起來就是五類:姓、氏、名、字、號。
今天我們已把姓氏當(dāng)做一個詞來使用,但是在先秦時期,姓和氏兩者是區(qū)分開的,姓體現(xiàn)的是血緣,氏體現(xiàn)的是地位。
姓這個字,從兩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現(xiàn)在,幾乎沒變過,一個“女”字加上一個“生”字,意思是一個人只要生下來就有姓,血統(tǒng)相同者,姓也一樣。
至于氏,是因為雖然人口繁衍,男性體力優(yōu)勢凸顯,在社會的地位不斷上升,母系社會開始向父系社會過渡,這樣姓就分化出氏,傳說中的黃帝是軒轅氏,舜是虞氏。
氏跟土地和民眾又密切相關(guān),周朝時,周天子把他的貴族分封到魯、晉、魏各地,同時土地和民眾都賞賜給分封者,這些土地和百姓就成了受封者的氏,于是氏就成了地位的象征。
那后來人們?yōu)槭裁床辉俜中蘸褪夏??這是因為秦朝建立之后,不再實施分封制,沒有分封,就不會出現(xiàn)新的氏,區(qū)別姓氏也就逐漸失去意義。而且,秦朝在全國退休的戶籍制度,要求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都必須有名有姓,至此,姓氏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了姓,接下來就是名。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對名的關(guān)注更多,名不僅是代號,更是一種值得用一生去經(jīng)營的社會符號。
現(xiàn)在我們一般把名和字連起來讀,但是名和字用法還不一樣。如果你讀過三國,一定對書中人物的名和字有印象,比如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簡單來說,名是自己叫的,字是別人叫的。
中國人特別看重名,名的作用是代表個體的獨立存在,小孩一出生,家長們就會給小孩取名。在古代,成年之后才會取字,成年之前只有名,沒有字。這又是為什么呢?
古人講究“字以立德”,字代表一個人的德行,由于未成年之前,小孩的品性還在形成中,所以沒有“字”。成年之后,用字來稱呼對方,就像是在贊美對方的品行,這樣既有禮貌,又很親近。
看到這,對于姓、氏、名、字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了?兩個看起來極其簡單的詞,其實背后蘊藏著豐富的文化。
稱號的種類最后,我們再來看看“號”。
在古代社會,有一類人的“號”最多,就是皇帝,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前后數(shù)百位帝王,稱號也不一樣?;实鄣姆Q號主要有四種:廟號、年號、尊號和謚號。
廟號,就是皇帝死后,后人祭祀他時的稱呼,比如唐太宗、明成祖。
年號是用來紀年用的,一位皇帝繼位之后,就要換一個年號,比如貞觀、洪武、永樂、康熙等。秦漢和隋唐時期,一位皇帝可能使用多個年號,到了明清時期,一位皇帝習(xí)慣只用一個年號。
尊號是大臣們用來討好皇帝的,比如“天策金輪大圣皇帝”,有的尊號長達20個字。
謚號是用來評價已故之人,古人講究死者稱謚,避免直呼其名。但是皇帝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死后,繼任者會盡可能說好話,于是謚號就變得越來越浮夸,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謚號多達25個字,失去了評價的作用。
除了皇帝,大臣也有謚號,比如曾國藩的謚號“文正”,李鴻章“文忠”,張之洞“文襄”。
回顧中國姓名的歷史,可以看到一條文化演變的脈絡(luò)。所謂“名字所取,根于心意,沿于時尚,因時變遷”。
名字或許能給我們的人生規(guī)劃好起點,在社會系統(tǒng)里拿到一張獨一無二的號碼牌,時刻提醒我們,要把人生的每一步路,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