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天天
生活中常常有這樣一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憤世嫉俗的失敗者,后者則具有一種心眼開闊的勝利者。更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yǎng)之深厚。
一個活得嘰嘰喳喳,一個活得自然瀟灑。有理,沒理,饒人不饒人,一般都是在是非場上、論辯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是一些非原則問題,為小小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誰也不肯甘拜下風,這樣就不值得了。
有一個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伙子的褲子上,該女子看到后慌忙道歉,并從包里掏出面巾紙要擦,但小伙子惱怒得不肯,并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小伙子執(zhí)意不讓,就是讓她舔。這樣爭執(zhí)下去,街上圍觀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鬧,無論女子怎么說“對不起”也無法使小伙子原諒她。最后惹得女子大怒,從包里掏出一沓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道:“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伙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伙子就是一陣拳腳,剛剛還非常神氣的小伙子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也揚長而去。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不可過分,不然,吃虧的最后還會是你自己。
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心里有愧疚,能向人家賠禮道歉,人家氣不順說幾句,這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有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人家賠禮道歉了,只要無大礙,就不要得理不饒人,非解恨不可,甚至故意報復。真要是那樣,反而沒了理,也許會因“防衛(wèi)過當”而違法犯罪!中國傳統(tǒng)美德講“恕道”,講究“推己及人”,能原諒別人其實也是一種美德。
一位老大爺被從路旁小胡同中沖出來的一個騎車女孩撞倒了。那個女孩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走路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別說是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吧?”說得那女孩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蹦抢先苏酒鹕恚顒踊顒樱f:“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看看,和氣多好。
現(xiàn)在,社會節(jié)奏加快了,人心浮躁,說話帶氣帶刺,得理不饒人,無理也攪三分!人要能站到高處,往開處想,便能理解別人,寬恕別人。但是有些人不禁要問,我饒了他而我心中不舒服怎么辦?是的,要輕饒得罪自己的人,每個人心中都難免會不舒服,但如果每個人都想自己怎樣開心舒服,那么你看到的將是一群自私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你爭我搶。
曾經(jīng)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mào)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學歷高,且口才極佳,業(yè)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擅慨斔牭狡渌绿岢鲆恍┹^不成熟的企劃案,或是某些時候得罪到他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里,這樣并無不妥!因為這一切都是“師出有名”,如果不是別人有誤在先,也輪不到自己開炮。然而,他的這種態(tài)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只孤鳥。沒過多久,他選擇離開了這家公司。
當然,并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關系的壓力。一直到他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fā)的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嗎?”
有一句名言:“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闭f得多好?。≡谌粘I町斨?,給對方一個臺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減不了眼前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為膽怯而疏遠您。這值得嗎?相信聰明的您心中已有了答案。留一點余地給那些得罪了我們的人,是我們該學習的美德,該培養(yǎng)的“習慣”。 如果得理不讓人,那么就會讓對方走投無路,有時甚至會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或許就會“不擇手段”,這樣將會對你造成一定的傷害。
漢代的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后來成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蓋的仍是普通棉被。大臣汲黯看他這樣,就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只蓋普通棉被,實質(zhì)上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就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真的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面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面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選擇了一句也不辯解,并全都承認,這是一種智慧。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是在繼續(xù)“使詐”。正因為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因此他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就是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
其實,這是表明自己至少“現(xiàn)在沒有使詐”。由于“現(xiàn)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于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贊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里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那么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是不是沽名釣譽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只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當對方無理,自知理虧時,你的“理”明顯占過對方,不妨給他留一點余地,他就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于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
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墻。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墻。有心眼的人都懂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道理。如果你得理不讓人,反而會傷害到對方,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