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三峽大壩,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上游,距下游葛洲壩水電站38公里,三峽大壩全長2309米、高185米,呈梯形形狀,集發(fā)電、旅游、航運、調控洪水于一身。三峽大壩的建成, 以防洪排澇為其首要目標,理論上能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xiàn)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甚至時間更長。但是,三峽大壩對于漫長的長江流域雨季來說,及兩千公里長的長江中下游河道來說,三峽大壩調控洪水能力只能發(fā)揮主要作用,但不是全部。
三峽位于長江上的位置
長江,古稱江、大江、江水等,世界第三大河,第三長河,我國第一大河,第一長河。長江,呈“V+W”字形,全長6397公里,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占中國河川徑流部量的36%左右。長江流經11個省、市,主要的地形包括:青藏高原 、橫斷山脈、云貴高原 、四川盆地 、長江中下游平原 、洞庭湖、鄱陽湖、東南丘陵等等,最后注入我國的東海。其發(fā)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qū)的唐古拉山脈的各拉丹冬峰,源頭被稱為沱沱河;長江支流眾多,有700多條,主要有岷江、赤水、沱江、嘉陵江,烏江、漢江、雅礱江、湘江、沅江、贛江等在內的49條支流;長江水系大部分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100mm,水量平穩(wěn),為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
長江由河源到河口橫跨中國地形上的三級巨大階梯,長江從源頭至湖北宜昌為上游,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為中游,江西湖口至上海入??跒橄掠?。三峽選址在長江中游和下游分界線處,也就是我的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結合部”,江水波瀾壯闊、雷霆萬鈞。
三峽大壩為什么選址在湖北宜昌?
三峽工程建成后,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可有效調節(jié)并控制宜昌以上洪水來量,減少下泄流量,有效保證荊江河段的行洪安全,對鄱陽湖區(qū)、洞庭湖區(qū)、武漢、南京等地的防洪安全也有很大作用。因為長江湖北宜昌段以上流域的洪水流量占漢口段的大半,也就是說,只要宜昌發(fā)生特大洪水,就會對中下游地區(qū)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當初在宜昌以上河段選擇合適壩址,當時才興建了一座能夠調蓄長江洪水的特大型水庫,就可使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很大程度上免遭洪水災害,三峽壩址正好符合這一條件。三峽大壩建成后,對長江流域的防洪和發(fā)電產生了很大的貢獻,不但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從“十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基本解除了上游洪水對武漢市、洞庭湖區(qū)以及江漢平原的威脅,做出了巨大貢獻。
如果把三峽大壩加高10米,截流更多的洪水,可行嗎?
“三峽大壩項目”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提出,但遲遲未能開工,到1992年方案才通過,1994年開始建設,2009完工,歷時15載,屬性混凝土重力壩。包括主體建筑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壩軸線全長約2309米,攔河大壩長1983米,壩頂高程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動態(tài)投2485.37億元人民幣,靜態(tài)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輸電十多個省市收益。
長江三峽工程采用“一級開發(fā),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xù)移民”方案。水庫最終將淹沒耕地43.13萬畝,最終將移民113.18萬人。三峽大壩為一級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設計,大壩由三部分組成,即泄洪壩、電站廠房擋水堤壩和左右?guī)旆且缌鲏?,全長2309.5m,大壩為重力式,泄洪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三峽大壩的基礎巖石為堅硬的完整花崗巖。大壩設計地震裂度為Ⅶ級。三峽規(guī)模大,總砼量2800萬m3,且結構復雜,特別泄洪壩,計設22個導流底,23個漂孔,22個表孔,兩側各一個排漂孔,設計67個泄洪孔道,是三峽工程施工難度大,質量要求高,是控制二期工程工期的關鍵工程。
那么,當初三峽大壩為什么設計成185米呢(經證實,三峽大壩的最大壩高為181米,是從水下地基至壩頂?shù)膶嶋H高度),而不是200米,也不是175米或者其它高度呢?
據(jù)長江委設計院樞紐處副總工陳磊給出了答案。三峽大壩在建壩之前設計了三種方案,即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提供選擇。經過水利工程專家多年論證,將低壩和高壩否定,最終選擇了中壩。原因如下:一、低壩方案:大壩設計高為160米,正常蓄水水位150米,淹沒庫區(qū)面積較小,移民量也較少,雖然成本較低,投資較少,但防洪效益稍弱,且回水到不了重慶港,對通航條件提高不大,沒有發(fā)揮航運價值所在的作用,影響長江中上游大型船舶航行,對西部內陸開發(fā)意義不大,因此被否定;二、高壩方案:當時水庫設計蓄水水位總高度為200米,如果壩高超過200米,對于防洪、發(fā)電、通航三個效益均最大,經濟收益可觀,可以促進西北內陸經濟迅速發(fā)展,但大壩上游長江沿岸淹沒面積較大和移民大增、工程投資量也大增,可能大大超出預算成本,因此高壩方案也被否定;三、中壩方案:最終經權衡利弊比較各種方案,最后確定了185米高程的中壩方案,保證了較好的防洪、發(fā)電、通航等效益,發(fā)揮重慶港的作用,即促進西部內陸經濟發(fā)展,也使工程建設投資和移民數(shù)量控制在可承受成本范圍內,使三峽大壩發(fā)揮最大功效。當長江遇洪水時,壩區(qū)短期內可超設計標準蓄水至180.4米的校核洪水水位,發(fā)揮其最大調控洪水錯峰能力,減少長江中下游沿岸洪澇災害發(fā)生 ,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到達建設三峽大壩的目的。
如果把現(xiàn)在的三峽大壩“長高”10米,相當于高壩方案,但是現(xiàn)在三峽大壩是按當初的中壩方案設計,大壩最初壩基、壩寬與壩高是根據(jù)一定比例設計的,從大壩抗壓、牢固程度多方面科學計算后而施工的,這是本著從三峽大壩安全角度考慮。當初三峽大壩中壩設計建成總高為185M,攔截蓄水最大的安全高度為175M。每攔截蓄水高1M,水量即能達5億立方米的水量。如果非得把三峽“長高”10米,也就是說正常水位在185米,相當于增加了50億立方米以上的蓄水量,對庫區(qū)地基和大壩承壓能力是一種考驗,必境中壩方案當初設計方案為遇洪水時可超設計標準水位達到180.4米。而“長個兒”后,現(xiàn)在正常蓄水位為185米,超出當初設計的洪水水位180.4米還要高4.6米,也就相當于多出20億立方米的水給三峽大壩“施壓”,雖然三峽大壩可能短時間內可以承受如此大的壓力。但是如果發(fā)生地址災害,比如地震等,三峽大壩可能無法承受住如此大的沖擊力,從而引發(fā)“潰壩”的可能。即使不會發(fā)生“潰壩”,三峽大壩“長高”10米,達到高壩方案,庫區(qū)要面臨二次移民和城市、名勝古跡被毀等,可能出現(xiàn)“勞民傷財”的情況,得不償失。加上一個“定時炸彈”,頂在三峽大壩頭上,使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沿岸居民時刻倍感“壓抑”,隨時有“爆炸”的可能性,令百姓生活在整天的“提心吊膽”的困境中,令人處在精神崩潰邊緣,誰也不愿意如此,受此折磨。
綜上,長江三峽大壩,中壩方案最符合現(xiàn)實情況,而給大壩長高10米的方案只能是“癡人說夢”,妄想一下而已,不太現(xiàn)實 。無獨有偶,在長江支流的丹江口水庫,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曾經將大壩加高十幾米,就是成功案例,但是跟三峽大壩實際情況不太一樣。與其冒險在三峽大壩頭上加頂“帽子”,不如另選它地,建設新的大壩,更加實用些,一舉兩得。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原創(chuàng)作品,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歡迎轉載,抄襲必究,謝謝閱讀。
中國水庫大壩加高不是沒有先例:
丹江口大壩大家都知道吧,當年為了加高這座大壩,工程總投資超過24億,從2005年開工到2009年全線貫通,看似簡單的混泥土澆筑也耗時4年有余。
丹江口大壩的位置就在湖北的丹江口市,距離兩江匯合的地方只有800米,其實,一開始修建這個水利工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南水北調工程的設想,且具備發(fā)電、航運、灌溉和養(yǎng)殖等用途,只不過在當時,防洪還是它的主要發(fā)揮的功能。
丹江口大壩的修建時間距離現(xiàn)在就有點遠了,那還是1958年的時候,但當時修建完成的大壩高度是97米,達到162米的壩頂高程,平均下來每年的發(fā)電量在40億度左右。
但是,等后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興建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個大壩的高度還不夠,所以,又將壩頂高程提升到了如今的176.6米,因此,水庫蓄水水位提高(原水位157米)以后,就讓庫容(增加了11.6立方千米)也相應增加了,分別是175米和290.5億立方米,而丹江口大壩的功能,也就不再只是防洪和發(fā)電這些,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惠及的天津、河北、河南和北京等地,都是通過加高丹江口大壩實現(xiàn)的。
投入超2000億的大峽大壩工程,到底有多厲害?
三峽大壩的壩頂高程比丹江口大壩要高,已經達到了185米,3335米的長度也25000米更長,而三峽大壩的發(fā)電量也高得多,目前全世界單座發(fā)電量最高的大壩就是它了,年最高發(fā)電量早就突破1000億千瓦時。
不算提出修建和規(guī)劃,三峽大壩只是修建就用了好些年,從1994年動工到2006年全線完工,期間就是漫長的十余年時間,而工程總投資更是超過了2000億,涉及到上百萬人離開故土移民他鄉(xiāng)。
三峽大壩393億立方米的總庫容,有175米的正常蓄水位,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泄洪深孔就有23個之多,單個孔口大小尺寸就達到了7 9米,在加上22個表孔,三峽大壩校核洪水的時候,最大每秒就能達到102500立方米的下泄流量。而且,當下游發(fā)生旱情的時候,也能通過增加下泄流量來緩解干旱,也就是說,三峽大壩除了航運和發(fā)電等效益以外,更兼顧了防洪和抗旱的雙重功能。
把三峽大壩也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是否可行?
從三峽大壩的結構來說,它也主要是導流工程和主體建筑物工程這兩個方面,導流明渠的寬度就有350米,占到了三分之一的長江江面,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混凝土重力壩,游輪就像大家乘坐電梯一樣翻過這座大壩。
那么,丹江口大壩的壩頂高程都能從162米加高到176.6米,那是不是意味著三峽大壩也可以采取同樣的方式加高10米,然后截流更多的洪水?
首先啊,三峽大壩的高度其實已經很高了,當初也進行了多次實驗性蓄水實驗,如果直接在現(xiàn)有大壩上加高,不僅涉及到成本較高的問題,還有技術上能不能實現(xiàn),且不產生潰壩風險。新建大壩的難度很大,但將大壩加高的難度也不小,不僅對工藝的要求特別高,還有施工難度大和技術復雜等問題,何況,大壩到底能不能加高,以及具體能夠加高多少米,還取決于施工布置會受到多達大的制約!
我們一般人只看到了丹江口大壩加高了,但不知道這個過程中經歷的艱難險阻,一邊要讓大壩加高,另一邊又要讓的防洪等功能正常運作,而混凝土在施工的時候又對溫度又高要求,沒有辦法不停地進行施工,工期只能集中到枯水期和溫度比較低的季節(jié)。
每當南方進入汛期之后,洪水總是侵襲多個地方,這個時候大家想起三峽大壩工程,難免就會覺得為什么不再加高一點,讓更多洪水不會發(fā)生。但是,事情真的有這么簡單嗎?
首先,三峽大壩工程的防洪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它目前的消減洪峰水平就已經是世界之最。其次,且不說成本有多大,三峽大壩工程加高的難度,一定比前面說到的丹江口大壩加高更大,而且,到底能不能加高,還需要有關專家多方分析地理條件、原始設計和目前狀況等,才能確定是否可行,這不是我們敲敲鍵盤憑感覺就能決定了。
另外,三峽大壩的防洪效益,雖然主要是緩解下游地區(qū),但不是任何一個地方發(fā)生洪災,都與三峽大壩有關,這與當?shù)氐牡乩砦恢?、排水設施、應對能力等因素都有關,而且,洪災更多的時候都是因短時性強降雨、支流匯集等發(fā)生,這些聚集起來的水一下子關不住了,這不絕不是三峽大壩加高就能完全解決的,我們應該更科學理性地看待這些問題。
三峽工程位置比較特殊,上面四川盆地、號稱天府之國,下面是我們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江漢平原,所以大壩建多高,這可以要兼顧二者之間的的關系,搞不好會對雙方都有傷害,與其這樣這個大壩修建就失去了意義。目前大壩高是185米,這個高度為什么不是195米、175米或其它高程呢?
建壩之初有幾種方案選擇,可分為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低壩壩高160米,正常蓄水位150米,三峽庫區(qū)內淹沒面積小,移民數(shù)量也少,但是防洪效益最差,庫尾到不了重慶朝天門,航運改善不大。
高壩呢,構想設計成水位200米,壩高220~230米,防洪效益最好,庫容有可能達到600億立方米左右,發(fā)電、通航效益均達到最大,但四川盆地庫區(qū)內移民數(shù)量驚人,重慶城區(qū)幾乎被淹沒,這個移民量是我們難以承受的,得達到時近千萬的移民,同時工程投資量也大增。因此壩的高度直接影響防洪效益、發(fā)電能力、通航能力、庫區(qū)淹沒面積及移民搬遷量等,綜合權衡比較各種方案,最后確定了185米高程,既保證了較好的防洪效益,又兼顧了發(fā)電、通航效益,也使工程建設投資和移民搬遷量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
如今要把大壩加高10米,相當于高壩方案,如果從工程安全角度來說,是不允許的,大壩最初壩基、壩寬與壩高是根據(jù)一定比例設計的,從大壩抗壓、牢固程度多方面科學計算后而施工的,這是本著從三峽大壩安全角度考慮。畢竟是2~3億頭上頂著近400億立方米的水,我們時刻要居安思危。
既然這些工程是我們人類設計的,大壩在后期加固、加寬、長高要求下,也可以做到時讓大壩長高,這方面還真有創(chuàng)舉,南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就是加高完成的。
最初南水北調時大壩壩高是162米,蓄水位157米,可是引水口140米,這個高差太小,引水流達不到要求。另外咱們國家的河流“犯神經”,豐水與枯水差別太大,近期降水大家可是領教了,極端情況下一個月的降水達到一年的降水量,所以要想一年四季引水供給北方大城市用水,得把豐水期的水儲存下來,那么這個壩高就要“長個兒”,為此丹江口水庫大壩就開始加高,工程于2005年9月26日動工,2013年加高工程全面完工,大壩由原來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長高了14米,蓄水位由原來的157米增加至170米,相應庫容由174.5億增加至290.5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也是一項世界級的引水工程,丹江口水庫的重要性不比三峽工程遜色太多,它能長高,三峽是不是也能長高,當然得要經過科學論證,如果能加高的話,丹江口加高工程耗時7年,三峽大壩加高可能時間更長。
如果在現(xiàn)行的條件下加高10米,抗洪能力多蓄水50~60億左右,那以庫尾就會達到更遠處,可能要進行第二次移民,原來的防洪標準要重新設計。
據(jù)了解,175米是三峽大壩長期蓄水的正常設計水位,當長江遭遇萬年一遇的洪水時,壩區(qū)短期內流量達到60000立方米/秒時,水位能達到180.4米,這意思是說洪水流量過大,重慶與三峽庫區(qū)水位不在一個水平面上,要比三峽標準水位要高了5米多,如果再加10米,水位接近200米左右。上圖
大壩長高了,下面防洪能力并沒有提高多少,反而上游庫區(qū)被淹了,“按下葫蘆浮起了瓢”,由此看來,三峽大壩只有185米最適合我們兼顧上下游,還是185米壩高最好,有錢的話,在其它地方建水庫吧。
暫且不說三峽大壩加高十米的設計能否完成,單純從加高后的作用來講,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洪水,因為中下游洪水更多是自身流域原因,而不是三峽大壩的原因。
三峽大壩在阻擋洪水方面,不是說完全封閉長江干流,也不可能圍住上游全部洪峰,而更多是對洪峰進行蓄水調節(jié),待下游洪峰過去以后,再開閘放水。而像今年這種情況,長江上游也有洪峰產生,三峽大壩不可能一直不開閘,能做的只是盡量減少每分鐘泄洪流量,給下游洪峰消退爭取時間,超過警戒水位后,不管下游情況如何,也只能開閘放水。
另外,我們通常所說的長江流域洪水,很少發(fā)生在上游西藏、四川、重慶境內,即便這些地區(qū)降雨量增大,在天然河道束縛下,也很少能影響到沿岸城市,整個長江上游的落差有6000多米,地表徑流增大后也很快就能依托落差匯集到長江。真正洪水不容易消退的地區(qū)是長江中下游平原,從宜昌過后到入??诘穆洳畈蛔?00米,洪水漫灌全流域,即便三峽不開閘,自然消退也比較慢。
而從三峽水利綜合作用上來看,加高十米牽扯的因素太多,不但包含壩體科學設計參數(shù),也關系到船只通航。三峽通航依靠的是五級船閘,水位抬高則意味著船閘也要相應增加級數(shù),當前船只過三峽要3個多小時,增加后時間可能要延長至4小時、5小時,這在當前講求時間成本效率的年代,顯然并不可取。
最后就是涉及到沿岸搬遷,當年圍繞三峽大壩建設,整個庫區(qū)搬遷人口有110多萬,壩體加高十米,則意味著整個三峽庫區(qū)水位上升十米,淹沒區(qū)將呈倍數(shù)增長,涉及搬遷人口可能增加兩倍、三倍,這些都需要投資成本來彌補的。
總之,圍繞三峽大壩建設,當年眾多專家經過了24年論證,方案肯定是最優(yōu)的,這么浩大的工程量,可能增加半米都要額外付出太多。
歡迎點擊關注,留言一起探討。
2021年討論把三峽大壩加高10米以截留更多的洪水(防洪),小本認為,這不可行!
其一,長江流域(中下游)為什么發(fā)洪水?長江流域的降水比較集中,降水量大,年徑流量是黃河的17倍,上中下游雨季同步,而干流自西向東,支流南北對稱分布,匯入長江也同步,容易形成洪峰;三峽水庫容量雖大,但對于年徑流量,卻微不足道,調節(jié)能力有限,還承擔保障航運的職能,沒法“包干”,只能調峰、錯峰、削峰;中游、下游,海拔低,地勢平緩,落差太小,不利于行洪;長江中下游的湖泊,特別是號稱中華之腎的洞庭湖、鄱陽湖,近年湖面被侵占嚴重,濕地也大為縮小,對長江的調儲能力嚴重下降,而洪湖、巢湖等,更是“封閉”得厲害;長江中下游經濟發(fā)達,寸土寸金,干流的河道、濕地被侵占嚴重,個別江段形成行洪瓶徑,卻造成“上游”流速降低;淮河大水不但與長江同步,主力還南下通過長江入海,形成事實上的“長江支流”,同樣,太湖水的主力也是在長江口入海,事實上阻礙(削弱)了長江水在汛期入海的能力;長江流域經濟發(fā)達,森林覆蓋率低,水土保持削弱,無論是支流,還是干流,都容易發(fā)洪水。對于這些長江中下游發(fā)洪水的元素,三峽大壩鞭長莫及。
其二,三峽水庫容量雖大,但對于長江年徑流量,卻微不足道,調節(jié)能力有限,這的確沒法與黃河上游的幾大水庫(梯級開發(fā))的庫容相比(基本可以把黃河一年的徑流量包干,調儲能力異常強大)。但上游金沙江段(包括支流)的梯級開發(fā)、烏江的梯級開發(fā)都正在進行,不但發(fā)電量大,而且?guī)烊菡{節(jié)能力也強,可以與三峽水庫合作,降低三峽水庫的調儲壓力。也就是說,三峽大壩加高10米,增加50億立方庫容,這部分調儲完全可以通過上游的梯級開發(fā)來替代。
其三,為什么三峽水庫不學黃河上游的水庫,實現(xiàn)年徑流量的全調儲?也就是說,當初為什么要選擇“中壩”方案,而放棄“高壩”、“低壩”方案?這就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三峽大壩的高度,直接影響總投資、防洪效益、發(fā)電能力、通航能力、生態(tài)環(huán)境、庫區(qū)淹沒面積、移民搬遷量等,選擇中壩方案(壩高185米,正常水位175米,短期內水位可達180.4米),已經是綜合權衡了各種因素后作出的最佳選擇了。小本是瀘州人,當初聽說能淹到合江境內(高壩),還白高興一趟呢。一句話,四川盆地的川南谷地,淹不起。
其四,三峽大壩已建成運行,今天再來加高10米,從工程安全上講,是不允許的,這讓大壩的壩基、壩寬、壩高失去比例,潰壩風險提高,會威脅下游近半個中國,誰也擔當不起,總不能讓下游幾億人頭頂一顆炸彈過提心吊膽的日子吧;從工程量(工期)上講,參照為了南水北調搞的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的工期,這個起碼要10年以上,等于是重建一個三峽大壩;從工程質保期或使用壽命上講,怕是大大降低,也是不劃算的。
其五,三峽大壩已建成運行,水庫水位線以上,全是已規(guī)劃建成的密集的城市、工廠、人口,今天再來加高10米,這個搬遷,比上一次搬遷的量(代價)還大,經濟成本承受不起;另外,又有多少歷史古跡會損毀。
其六,三峽大壩已建成運行,通航的五級船閘也建好,如果水庫水位提高,還得增加船閘的級數(shù),一方面不好重新規(guī)劃建設,另一方面會讓翻壩過閘的成本大大提高。
其七,如果三峽大壩加高10米,增加50億立方庫容,就是50億噸,對三峽地區(qū)的地質構造將形成較大壓力,產生地質災害,甚至會產生應力地震;另外,庫區(qū)水位提高10米,淹沒的城市、工廠,會產生較大的化學污染,這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是一次傷害。
小本認為,雖然把三峽大壩加高10米以截留更多的洪水,雖然能產生較大的效益(防洪、發(fā)電、航運、南水北調),但相對于龐大的經濟成本、人口遷徙、較長的工期、復雜的安全隱患、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還是弊遠大于利,是不可行的。
這是小本的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這事兒值得吹一吹!
今年,南方地區(qū)多地遭遇特大降雨,長江中下游的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等受災嚴重。而每次長江流域發(fā)生洪水時,人們就會指責三峽大壩防洪不利,認為三峽大壩沒有發(fā)揮出防洪功能,還有人問為什么不把三峽大壩加高10米,截留更多的洪水。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慢慢來分析。
三峽大壩的高度
三峽大壩有兩個高度,一個是我們經常聽說的三峽大壩高185米,其實185米并不是三峽大壩的實際高度,而是以長江吳淞口高度為參照的高度;從水下地基到壩頂?shù)膶嶋H高度只有181米。為了理解方便,我們將三峽大壩的高度統(tǒng)稱為常用的185米。
之所以修建到185米,是綜合多種因素考慮的結果。
當初工程師們在設計三峽大壩工程時,提出了三種方案,第一種是低壩,高160米,正常蓄水位是150米。優(yōu)點是水庫的面積小,當?shù)匾泼裆伲度虢洕^少,但缺點是防洪效果不好,且對通航條件提高不大。
第二種方案是高壩,壩高超過200米,其中正常蓄水位達到200米。優(yōu)點是蓄洪量大,發(fā)電量多,能夠提高通航條件。但缺點也很明顯,投資十分巨大,需要移民數(shù)量多,水庫淹沒的面積也較多。
第三種方案是中壩,壩高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優(yōu)點以及缺點介于兩者之間。
我國綜合了各種方案,權衡利弊之后選擇了第三種方案中壩,該方案既能夠保證發(fā)電量,通航等,又能夠最大可能的攔洪、蓄洪。而且投入的經濟、移民數(shù)量均在我國可承受范圍之內。
之所以沒有修建更高的大壩,是因為當初我們在修建185米的三峽大壩時,將三峽水庫周圍的120人進行了移民,而這120萬人涉及到的安置費,就業(yè)等問題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雖然高壩發(fā)電量大,有利于通航,但高壩可能會移民更多的人,占用更多的土地,耗資過大,而修建三峽大壩時我國經濟還沒有騰飛,所以將三峽大壩修建到200米的高度,對當時的我國而言非常吃力,因此排除了。
三峽大壩的防洪功能
雖然很多人認為三峽大壩并沒有發(fā)揮出防洪水平,比如:今年長江下游地區(qū)仍舊有多地發(fā)生洪澇災害。但實際上,如果不是有三峽大壩,那么今年洪災的影響范圍將會更大,損失將會更嚴重。
長江最近這些年遭遇的超大洪水,要數(shù)1998年大洪水,在宜昌站測得最高洪峰值約6.4萬立方米/秒,而今年三峽大壩的“1號洪水”的洪峰達到了5.3萬立方米/秒,但是為了保證下游安全,三峽水庫將出庫水量調整到3.5萬立方米每秒,多余的洪水全部攔截在水庫中,削減了流向下游的洪水。
隨后幾天,隨著長江下游地區(qū)降雨量增加,三峽水庫又減少了出庫水量,出庫水量控制在了1.9萬立方米每秒。截止到12日,三峽水庫從月初共攔截洪水約30億立方米,相當于210個西湖的水量。
可以說,如果沒有三峽大壩,那么長江下游地區(qū)受災將會更嚴重,損失將會更大,傷亡率將會更高。
長江下游為什么會有洪災?
長江下游之所以會有洪災的發(fā)生,其實是人與自然協(xié)調的結果。
首先,長江下游地區(qū)地勢平坦,河流一旦離開河道,將會向周圍地勢較低的地方流淌,淹沒周圍大多數(shù)地區(qū)。
在過去,長江下游地區(qū)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這些湖泊的作用就像是水庫一樣吞吐洪水,保證了洪水不會肆意流淌。
但隨著長江下游地區(qū)人口增多,人們開始將周圍的湖泊改造成了農田,還有一些地區(qū)圍湖造田,使得一些小型湖泊直接消失,大型湖泊面積不斷縮小。雖然長江下游有許多水庫,但是這些水庫和天然湖泊相比面積有限,能夠容納的湖水有限。
在常規(guī)年份,人們侵占湖泊土地的副作用并不會凸顯出來,然而一旦當年降雨量較多,長江下游地區(qū)將會因為缺乏湖泊的吞吐而導致洪水四溢。比如:近日監(jiān)控顯示,鄱陽湖水域面積達到了4403平方公里,同期水域面積只有3510平方公里,今年鄱陽湖面積為10年來最大,而這多出來的水域面積,就是淹沒了周圍的農田和房舍。
今年因為當?shù)亟涤炅枯^多,河流無法及時將河水排泄出去而引發(fā)的洪澇災害。想要徹底消滅長江下游的洪災,還需要我們合理規(guī)劃當?shù)氐呐潘到y(tǒng),以及我們正在做的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擴大湖泊面積,以便應對未來之洪災。
三峽大壩設計建成總高為185M,攔截蓄水最大的安全高度為175M。每攔截蓄水高1M,水量即能達5億M3。
如果攔水高度超過最大安全高度175M時,別說再增10M,就是增1M,也是極大的安全隱患。若增加10M,則庫容則要增加50億M3(即50億丅),壩墻和壩底的承壓將大大超極限。這不僅僅是安全隱患了,大壩將決口或決壩了!
一旦決埧,下游的湖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沿江兩岸城鄉(xiāng),將水漫金山一片汪洋!
不可行,三峽水壩的高度已經是權衡利弊后的最大高度了,不能再加高了。而且三峽大壩早已建設完畢,不能進行大規(guī)模改建了
最近長江地區(qū)的洪水一直深深牽掛著全國人民的心,湖北、安徽、江蘇、江西四省均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江西鄱陽湖周圍已成一片澤國)
面對著此次洪水,很多人都希望三峽工程能夠力挽狂瀾,保長江沿岸風平浪靜。
實事求是的講,在此次洪災中三峽工程已然是盡力了。但問題本次洪災主要發(fā)生在三峽工程下游地區(qū),三峽工程最多只能攔住來自自己上游的洪水,而對于下游地區(qū)強降雨造成的洪水,三峽工程鞭長莫及啊!
(在進入6月份以后,整個長江中下游都遭遇強降雨,三峽大壩已經攔住了大量來自中游的洪水,但是下游的洪水三峽就沒辦法了)
其實如果沒有三峽大壩,本次長江的洪災還要更加嚴重,因為三峽大壩攔住了部分來自中上游的洪水,已經為下游減輕了很大的負擔,若是沒有三峽大壩,上游、中游和下游的洪水匯集到一起,麻煩會更大。
(在進入汛期之間,三峽大壩就早早的騰出庫容,準備攔截上游洪峰的到來)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水利樞紐,三峽大壩的規(guī)模毋容置疑,大壩高度也最大限度了,不能再提高壩體高度了。
三峽大壩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減輕洪災,順便發(fā)電,說白了就在汛期攔水保護下游沿岸城鎮(zhèn)。
在三峽工程設計之初時,當時的壩體高度有三個方案:低壩、中壩、高壩。
低壩高度是160米,工程難度降低,遷移民眾較少,但是防洪和發(fā)電能力有限,性價比不高,因此該方案很早就被舍棄了。
而高壩方案的高度是200米,這個高度在防洪、發(fā)電、通航的效益是最大的,但是由于大壩高度的提升,所淹沒的地區(qū)也大幅擴大,涉及人口太多,因此這個方案也放棄。
經過反復權衡,最后專家將大壩高度定在了185米,這樣既能最大限度的起到防洪作用,也能減小對上游的波及范圍。
(三峽大壩庫區(qū))
事實證明,185米的方案是最優(yōu)的選擇,200米的涉及范圍太大了,如果真的將大壩增加到200米,一旦在洪水期間全力攔截洪峰,下游倒是沒事了,上游可就保不住了,重慶估計要看海了。
(重慶朝天門碼頭)
所以治理洪水不能一味的加高大壩,這等于拆東墻補西墻,保了下游卻失了上游。
并且若想增加水壩高度,不能單純地只加高高度,還要加大壩體厚度。而三峽大壩早已建設完工,不可能再整體加高了,這樣會損壞大壩的壩體強度。
長江水患與中華民族一起走過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到建國之后,隨著國家大力修建河堤和各種水利工程,長江水患已經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萬里長江)
不過水患可控不等于徹底消除水患,特別是長江這樣的大河,在汛期經常是全流域普降大雨,不可能只靠一座大壩就解決問題,想徹底杜絕水患還尚需時日。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確定之初曾經形成了多套不同壩高的設計方案,而最終之所以選擇修建大壩高度185米的三峽大壩。實際上是經過了多方不斷協(xié)商,反復的科學論證最終確定。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又被稱為三峽水庫,三峽大壩選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長江段。這里位于長江中游地區(qū),上可以控制整個中上游三峽段水位,三峽大壩的修建為萬噸貨輪抵達重慶萬州港提供了可能。而下游則可以保護武漢、南京、上海、九江等大中城市不受洪水的威脅。因此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承擔著整個長江流域的防洪、發(fā)電、航運、農業(yè)灌溉、生活和工業(yè)用水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需水和跨流域補水等功能。
三峽大壩的修建直接影響最大的就是湖北省和上游的重慶市。我們都知道,長江流域幅員遼闊,洪澇災害頻發(fā),而海拔很低的湖北省荊江大堤段以及武漢市長期遭受長江流域洪水的考驗,而重慶市則困于長江三峽之航道險峻而無法實現(xiàn)大型貨船通江達海。
三峽大壩拋開選址和選壩址不談,單單就大壩的高度便進行了多次論證和討論。實際上當時的水利專家形成了不同高度的幾種方案,分別稱為高壩方案中壩方案和低壩方案。但是水庫壩高的增加,勢必意味著三峽庫區(qū)淹沒面積會成倍增加,也就意味著會產生更多的三峽庫區(qū)移民。
而如果大壩的高度再增加15米,整個重慶市都可能成為三峽水庫的庫區(qū),而移民的數(shù)量很可能會從現(xiàn)在的110萬上升到達到千萬級。
而如果大壩的高度過低則無法起到防洪和航運的功能。因為位于三峽大壩下游38公里處便有一個低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葛洲壩就是由于大壩的高度過低,因此幾乎起不到多大的防洪作用,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實際上就是為了修建三峽大壩而做的一次現(xiàn)場實驗。
因此為了打造長江流域為黃金水道。同時為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防洪調度發(fā)揮出重要性作用。最終三峽大壩的大壩壩體海拔高度定為了185米(吳淞高程),而正常蓄水位達到了175米,設計洪水位達到了180.04米,這樣的設計能夠很好地起到錯峰防洪、水力發(fā)電、航運等功能,成為了整個長江流域防洪體系中的控制性工程。
原創(chuàng)作品回答你
三峽大壩在加高【10米】,三峽每的兩側水岸受災會很嚴重。
三峽大壩加高,大壩兩側的水岸,就會被洪水猛獸侵襲,洪水就會流不進去三峽大壩內,或者洪水與三峽大壩的水持平。
目前,長江兩岸的水位可能還在有升高的可能,時刻準備著搶險奮斗著。
三峽大壩升高大壩對上游的兩岸持續(xù)帶來隱患
對三峽大壩不利。受災面積會更大。因此,合理性的解困是重點。
如何,對付洪水猛獸,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具體研究,如何擺脫洪水猛獸的襲擊。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