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催人老,曾經(jīng)年輕的母親已過古稀。在我的記憶中,年輕時的母親力氣大、能吃苦,是無所不能的。
在母親做的事情中,砍柴、賣柴這些我印象最深。在我十幾歲的時候,莊子上的人外出打工的極少,大部分守著幾畝薄田和林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終日勞作,為的就是讓日子過得好一點。一到農(nóng)閑時候,母親就會帶上我,到家里的松樹林地去砍松枝,這是柴的主要來源。每次去的時候,母親總是帶上一根長長的竹竿、一把鐮刀和一根繩子,先把鐮刀用繩子綁在竹竿的頂端,因為這樣可以砍到更高的松枝。綁結實以后,母親就開始砍了,把竹竿高高舉起,從樹干和樹枝的接頭處用力砍下,然后在松枝的末端往下拉,只聽“咯吱”一聲,一根松枝便輕輕飄下來。這時,站在下面的我,迅速跑到松枝掉落的地方撿起歸堆。有時,看到母親這樣砍來砍去很辛苦,自己也想嘗試一下——我把竹竿高高舉起的時候,頂端的鐮刀總是晃來晃去,很難接觸松枝,即使夠到了松枝,也因為使不上力沒能將松枝砍落。
每次砍完的松枝歸堆以后,母親都會將它們從林地挑到家門口,堆起來的松枝要比我高不少,有時要用粗木棍在下面支撐住。過一段時間,枝條和松針上的水分會蒸發(fā)掉,容易燒且耐燒,所以收柴人給的價錢也就比較高。
母親賣柴的地方離家有十幾里地,是一個很小的集市。賣柴那一天,母親一般在四點鐘起床,收拾好以后就會將我叫起來幫她捆柴。捆柴的時候,扁擔兩頭分別用力捆上兩捆松樹枝,出發(fā)前母親還會試一試,如果顯得輕了就會再加一些。一般情況下,母親挑的擔子都很重,如果我去挑是起不了肩的,所以跟在后面的我只是給母親做個伴,根本起不到挑擔子的作用。我拿著手電筒為母親照路,看著母親挑擔子的背影,扁擔從左肩滑到右肩,一會兒又從右肩換到左肩。
沒有一點負重的我,有時仍然難以跟上母親的腳步。因為路途太遠,我又不能幫著挑,母親總會停下來幾次。坐在路旁休息的母親,接過我遞上的毛巾和茶水,對著我說說笑笑。再次起身的時候,母親好像有了魔力,一下子就恢復了體力。就這樣,將近兩個小時,我們到了那個小集市。母親經(jīng)常過來賣柴,與幾個買主都很熟悉,很快就能將柴賣掉。賣完以后,母親拿著扁擔,一身輕松地走向最近的早點攤,買了我最喜歡吃的餃子,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砍柴、賣柴,只是母親年輕時做的許多事情中的兩件。她為了這個家,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氣,也吃了常人不能吃的苦。從母親身上,我學會了許多。
(作者單位系安徽舒城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7月06日第16版
作者:黃 軍